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锐评

  • 2024-04-30 09:5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刘根生

  五一长假临近,将迎来婚礼高峰期,“彩礼”又是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这一话题尤其是农村高额彩礼现象备受关注,从街头巷尾到网络空间,高额彩礼总成为热频词。

  中国是礼仪之邦,彩礼自古就有。源于传统结婚习俗中的“三书六礼”,本为彰显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也代表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只不过,近些年来彩礼的“身价”飙升,甚至出现了盲目攀比之风,加重了群众负担,也不利于移风易俗。

  高额彩礼成因复杂,在一些地方盛行,与男女性别比例、经济发展水平、观念认知等因素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治理高价彩礼也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不能操之过急。毕竟,彩礼的给付行为只要你情我愿,本身并不违法,只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如果使用公权强力干预,很容易适得其反。此前,有些地方在婚俗改革中推行“零彩礼”,但效果并不理想。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0%的受访者觉得彩礼在结婚过程中重要,是婚姻礼节不可或缺的。由此不难看出,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比较看重彩礼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治理的不是彩礼,而是高价彩礼,是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恰当支出、是盲目跟风的不理性消费行为、是将婚姻的稳定性寄托于钱财之上的错误认知。

  治理高额彩礼需要理性。治理高价彩礼,首先要提倡量力而行。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同样给付20万元的彩礼,有些家庭可以轻松应对,但有些家庭就不堪重负。所以治理高价彩礼不能像高考录取工作那样画一条“标准线”。另一方面,在传统婚俗里,给付彩礼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情感寄托,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因而对高额彩礼的治理需要打好情感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想“滴灌”。

  治理高额彩礼需要“礼”性。中国是礼仪之邦,给付彩礼的行为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礼节,也是男女双方缔结姻缘的见证,只是越走越高的彩礼加重了基层群众的经济负担,不少家庭因此债台高筑,也让彩礼变了味。因此,治理高价彩礼必须首先尊重彩礼的基本属性,尊重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让彩礼回归“礼”性,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否则治理工作难以引发群众的共鸣。

  推进婚俗改革,遏制高额彩礼,考验着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既要认识到治理高价彩礼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扎扎实实推进相关工作,让基层群众将主要资金安排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降低不必要的支出,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彩礼,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婚俗文化。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