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4-04-07 11:0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宛新平.gif

  人间最美不过四月天。进入四月,安徽向“新”拔节。

  “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加大改革推进落实力度”,4月份第一天,安徽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省委书记韩俊向全省改革压担子——解“卡点”、破“堵点”。这一次,安徽的目光更加聚焦到制约发展的“问题眼”中来。

  大智慧往往体现于细节处。4月2日,省委书记韩俊率队直奔现场,在合肥市调研金融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的一流生态。向“新”而行、向“绿”而行,安徽迈出的每一步伐,无不拉近着与未来的距离。

  4月3日,省委金融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这场会议,进一步以新视野发出新考题。不论是“要聚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布局,还是“要强化数智赋能,高质量建设安徽‘金融大脑’,提高数字化、穿透式监管水平,做强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数字场景重塑……安徽对创新发展重点布局,向从企业到市场再到金融等不同角度发力,目的就是要推动千行百业创新求变、迭代升级。

  改革出题,发展破题。从落子改革到现场调研,再到会议布局……连日来,聚焦一个“新”字,安徽使出向“新”拔节的“连环招”,于细节处激发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与关键力量。

  安徽为什么举全省之力“顶格”推动科技创新?追寻出发之“初心”,本质在于全省上下早已形成共识,坚决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向“新”竞速。

  方向明确,政府有为,“新意”连连。安徽深知,“创新”二字虽好说,但着实不好干。新兴产业走的是一条“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路子,很多企业有想法,但限于资金、人才、市场等条件限制,很容易打“退堂鼓”,或是半途而废。

  知“难”更需解“难”,安徽持续在政策“工具箱”里装上一把把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新钥匙”,推出的国有资本“以投带引”,带动企业快速形成集群发展效应;针对资金链、市场链困境,政府既帮企业“找钱”,更率团走出去帮助包括汽车在内的科技企业拉订单、寻合作,在细节处为企业打开了一扇扇“机遇大门”,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正迎来更多的“转身”。

  春江水暖鸭先知。创新环境向“优”,企业更加“有感”。“我们计划在合肥建立研发和制造中心,到明年上半年,员工规模预计有50人至80人。”一家创立于南京的科技公司,在长三角多个城市考察、比较后,属意合肥,将在这里建立第二研发中心。

  细节决定成败。从“小缩影”放大到“大环境”,安徽创新环境之变,不仅吸引着心怀创新梦想的企业纷至沓来,还激活扎根“本土”的市场主体“想象力”,提升“不创新就会落后”的紧迫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上跑出“加速度”,“鲶鱼效应”正在展现其强大的影响力。

  金融“投一子”,激起朵朵“创新浪花”。于地方而言,金融“血脉”畅通,把资金的“好钢”用在谋发展的“刀刃”上,做到精准有效、源源不断为市场“输血”、为企业“供氧”,实现“钱”尽其用,就能形成更加良好的创新生态,让滋养“小树苗”拔节生长的阳光、雨露更加充足,让一个个怀揣创意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中自由逐浪。这一点,安徽正在生动印证着。

  创新之火,可以燎原。关键是要破解好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真招实策为创新赋能,为科技撑腰,从细节处让每一个企业都“有感”。

  创新的海域里,水宽则鱼跃。创新驱动成势,数字化浪潮奔涌,均离不开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向创新要动力,这也是安徽进入4月份后,从省委不同会议到省委领导在合肥调研时重点关注的。

  好的环境永远被需要。全省上下当紧跟省委步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只有这样,本土企业才会敢闯善闯,慕名前来的企业才能“留得住”,那些观望的眼光也会尽早投向这片兴业沃土。

  向“新”拔节,关键靠人。人才是安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创新安徽,如果缺少人才,将是寸步难行。攻克“卡脖子”难题,就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向上的安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都渴望人才。因此,全省上下当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实施更多的人才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培育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事无巨细当好科学家、人才和企业家的服务员,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让各路人才近悦远来、来“皖”兴业。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