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4-04-03 10:5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宛新平.gif

  改革的落子,激活区域联动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段时间,中部地区崛起的话题持续引发热议。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同时覆盖的唯一省份,在国家机遇中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阔的“天”,该如何抓?“小切口,大文章”有深蕴意味。在4月1日召开的十一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省委书记韩俊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小切口、大文章”,重点围绕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创新突破,努力再啃下一批硬骨头。这句话,运用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同样包涵意蕴,为全省上下点题着如何补短板、扬优势、“挺脊梁”。

  安徽地处中国地理十字坐标交会处,在充满“未来感”的中部地区隆起更高的“安徽脊梁”,当进一步找准发力的关键方向。这当中,以科技创新“进阶”,无疑是安徽在中部乃至全国崛起的“关键变量”。

  挺直“创新脊梁”,安徽一直在“用猛力”。从引领发展潮流,潜心造好新能源汽车;到加大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推进力度;再到推动经济向“新”而行、向“绿”而行,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上持续迈出坚实步伐……向创新挖潜提效,成为新征程上安徽挺起中部“脊梁”的关键一招。

  然而,如今的创新场景,日新月异,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安徽既要在国家大战略中找准“小切口”,深掘“一口井”,更要在前沿领域、未来产业等方面创新突破,大力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突破。

  安徽的科技“家底”虽然殷实,但与一些省份比,科技创新集聚度不足,科技创新资源总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分布不均一定程度存在,还有一定数量企业科技创新活跃度不够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沿途下蛋”水平有待提高。

  “大胆创新突破,努力再啃下一批硬骨头”,省委书记韩俊的这句话,也是为科技领域所讲的。

  下好“先手棋”,安徽当落子有声。应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徽字号”产业地标、发展支柱。

  中部崛起,注定不是一场“独角戏”,包括安徽在内的中部六省当“握指成拳”、联动发展,实现彼此助阵、彼此成就。如何成就彼此?优势相加,催生更加激烈的“化学反应”。

  跳出安徽看安徽,不论是创新条件,还是开放优势,或者是生态开发保护经验,安徽都与中部崛起的齿轮“紧紧耦合”。

  看生态,安徽拥有独特而美丽的山水景观,世界级“大黄山”建设蹄疾步稳,“绿美江淮”行动不断展开新画卷,沿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徐徐铺陈,“蓝天常驻”成为“幸福江淮”的“标配”,也成为美丽中部的鲜亮底色。

  看开放,更加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不断“上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安徽正不断打开开放合作的大门,全面提升汽车产业开放合作水平,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开放平台应用,当好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从多维度培育着开放创新的生态,其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拔高。

  机遇面前,主动者赢。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践中,安徽有着很大的可为空间。比如,加强区域联动,安徽“西扩”“东进”“北上”“南下”的一枚枚棋子当高高举起,落子有声。如何落好子?关键在找准发力点。路径正是找准“小切口”,深掘“一口井”。

  创新、联动、开放、绿色等关键词,无疑都是眼下的“切口”“井眼”,是安徽挺起中部“脊梁”、打开未来赛道的重要“突破口”。

  打通“硬联通”,安徽需广“链”四方。一路通,百业旺,物流通道建设,始终是区域协调联动的第一步。只有路更畅通,交通“先行官”的作用才会更加凸显。安徽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枢纽作用独具特点,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交通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力度。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提高物流效率,形成与周边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同时,还需加强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锚定“新高地”,安徽当“扶摇直上”。虽处内陆,但性格开放的安徽,向外扩大“朋友圈”,始终是一场“重头戏”,应集中优势资源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开放合作水平,这当中,既要链接“中部机遇”,更要眼光瞄准国外,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本、技术和人才来皖投资兴业。同时,还需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

  擘画“环境美”,安徽当“点绿成景”。绿色,是安徽最富的宝贵财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安徽应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让蓝天白云常驻,让绿水青山永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美丽的江淮大地上,织就一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唯美画卷,形成与中部其他省份有机衔接、绵延铺展的多彩生态长卷。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