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3-11-20 15:4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柯思德、杨中忠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制度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11月17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立足安徽省实际,充分借鉴长三角地区立法经验,从市场、要素、政务、监管、法治、监督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其中强调,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站)应当推行综合窗口服务,健全一次告知、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完善预约、全程帮办、联办以及错时、延时服务等机制,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当场办理、简单事项即时办结。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环境大优化”要求的具体举措。

  今年3月份,安徽省委创办“民声呼应”工作载体,以进一步发挥12345热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主渠道作用。制定该条例,目的就是要通过立法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以制度力量推动民声诉求变成民生实事,以更高质量的政府服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广大安徽群众来说,“民声呼应”已经家喻户晓。全省16个市、104个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创办“民声呼应”类载体,从国务院和省政府“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人民网和省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留言、省为企服务平台、省信访信息化平台等渠道,每期遴选部分问题线索,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阅批,察实情、听民声,推动各地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作为一套缜密的工作机制,它广泛串联起政府网站政民互动、营商环境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等大事小情;作为一项贴心的服务理念,它深度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自“民声呼应”载体创办以来,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工作机制初见成效。统计显示,截至10月初,全省12345热线共受理群众和企业诉求914.37万件,热线接通率、群众满意率、按时办结率等重要指标均较归并整合前显著提升。以立法形式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指导实践,可谓正当其时。

  从安徽的实践经验看,不论是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收集,变按部就班为主动办理,确保群众诉求一接到底不被“踢皮球”;还是变解决一件事为解决一类事,变干与不干一个样为必须干好才行,注重“向下赋权”“责任倒逼”,着眼点都在“一切为了人民”,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握指成拳才能达到聚合效应。安徽“民声呼应”平台的背后是各地配套制度的完善。比如,芜湖市创新“一日交办、一线核查、一周回访、一月盘点、一季通报”的“五个一”工作法;合肥市整合人民网留言、为民服务平台等8个平台,创办设立“民声回应”工作平台;阜阳市成立“民声呼应”工作协调小组,建立群众诉求快速解决机制;六安市每月对已办结群众诉求100%电话回访,通报诉求办理的真实率、满意度......推动群众问题诉求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主动靠前才能形成鲶鱼效应。过去,有些问题是“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现在就要“拔大葱”,直接把问题连根拔走,确保问题真解决、整改真到位。比如,黄山市开展“我当一天接线员”活动,市级相关领导、市直单位及区县负责同志每月至少一次到12345平台接热线。现在,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3个工作日。面对群众诉求,“解决”比“解释”更重要,“时效”与“实效”一样关键。  

  今天的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随着政务服务升级改版、营商环境走向纵深,一些历史遗留的、利益纠葛复杂的痼疾顽症必将进一步得到纾解。通过制定条例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上位法,使之制度化、长效化,安徽省“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着手,实现从“被动处理”向“源头化解”的转变,带给群众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无易事。提升政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立法实施,让“民声呼应”机制更趋完善,并以此带动各级党员干部随时倾听呼声、回应期待,久久为功的作风建设,也将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编辑: 陈锐、张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