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万钧客

  • 2023-06-06 09:5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杨鹏程

  这一段时间,网络的一次次“狂奔”,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儿童节前夕,武汉一名学生被老师驾车撞伤后不幸离世。更令人心痛的是6月2日,这名孩子的母亲坠楼身亡。

  “画着精致妆容,像是特意打扮了一番后才赶了过来”“这位妈妈是想成为网红吗”“想借机敲诈一笔或者博热度为了以后好带货”……

  这位母亲为何选择轻生尚无定论,但从其生前遭遇与采访资料中可以推断出,这位母亲不仅经历了丧子之痛,而且遭受了无比残忍的网络暴力。

  另外一条新闻——宿松县5名网络主播为实现快速涨粉、吸引关注的目的,通过线上直播“约架”,线下聚众滋事的方式,故意制造热点话题,引发近2万名网民围观。涉事5人因涉嫌寻衅滋事,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这事说来透着荒诞:几名主播一开始在直播中出现了用方言互骂的行为,随后甚至约定在5月30日晚“约架”解决。有几位主播似乎嗅到涨粉的契机,发了一串短视频炒热事件。

  读到这里,脑海中闪过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人引起愤怒或者感觉十分怪诞。

  网上发生的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所在?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也不能忽略紧随而至的风险隐患和不良现象。

  一方面,凸显出网络戾气。互联网是虚拟空间,有一定的隐匿性,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言行责任感,更容易出现口无遮拦,导致网络戾气滋生。

  打开微博评论区,几乎经常能看到一些无厘头的评论,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拍砖、骂架,甚至肆无忌惮、恶俗黑话不断,影响社会情绪,污染网络环境。

  另一方面,就是利益驱动,“流量”使然——“无流量”不网络。利益驱动“蹭”热点,即使违法违规、违反道德和公序良俗也“铤而走险”。

  比如,在一些直播室里,为何会有媚俗行为现象,其背后就是千方百计收割流量——什么“轰动”、什么“吸引”眼球,就用什么“招”。

  不论是“网络暴力”还是“故意制造热点话题”,实质上都是逾越了“底线”。

  平心而论,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总汇和社交平台,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生活中的“空气和盐”。同时,网络还是一个重要舆论场,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与使命。

  但是,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说到底,“底线”就是网络“生命线”,底线不可破,红线不可越!

  比如,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安全健康的“生命线”。

  换而言之,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同样如此,如果不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底线,互联网就会乱成一锅粥,成为一团乱麻。

  当下,网络频发“狂奔”现象,除了让人“眼花缭乱”之外,还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鱼龙混杂”,有的网络负能量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甚至造谣炒作。

  既然“狂奔”,那么就要踩“刹车”——比如,该警告的警告、该封号的封号、该追责的追责,线上线下同心同向发力,拿出决心和信心,尤其要压实平台责任,让“狂奔”止于线内,“谣言”没有阵地。

  近年来,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网络更清朗、正能量更充盈,激发更加澎湃的“网”动力,将网络世界缤纷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把握的时代课题和实践主题。

  清朗的网络中国,需要更多的人用心用情、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彰显不一样的风貌风采风度,你、我、他每一个人都需要贡献光和热!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