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4-04-26 15:1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宛新平.gif

  带着浓浓的为民情怀,安徽今年将实施20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消息一经发布,引发各方好评。

  为民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心之所向”,亦是回应期待的应有之义。

  如何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是一道“必答题”。

  换而言之,要感同身受群众的急难愁盼,清晰群众的所思所想,畅通与群众的对话渠道,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4月25日下午,安徽省司法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度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情况。今年安徽省、市两级共立项实施20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省直机关层面40个、市级层面160个,涉及立法领域20个、执法领域92个、司法领域30个、守法普法领域57个、涉外法治领域1个。

  民之所望,法之所向。

  主动谋划、深入群众、聚力而为,瞄准群众关注的法治问题,一桩桩、一件件、一条条,充分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情怀与作风。

  近距离观察,今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涉及住房、医疗、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城市管理、营商环境等众多领域,更加聚焦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堵点、痛点问题。

  比如,针对我省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积极推进《安徽省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为消除物业安全隐患、维护广大业主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用法治守护房屋“养老金”。

  比如,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有效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通过直接取消、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等方式实现证明免提交,等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法治为民办实事”,既有法治的刚性属性,亦有为民的服务属性,更有落地落实的抵达人心和温暖人心。

  热点、节点、重点、难点……都是法治建设的瞄准点、发力点。实践证明,念好“望闻问切”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积极推动“民呼我为”实践,就能擦亮为民服务的金字招牌。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安徽推出“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并非首次,自2019年实施以来,收获了许多掌声,倾听了许多民意,彰显了新时代的铿锵足音,形成了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法治”品牌。

  2023年,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难点,省市县三级共组织实施了116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民呼我应”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殷殷嘱托犹在耳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践行党的宗旨,树牢群众观点”“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

  前不久,省委书记韩俊在全省民生工作大会上掷地有声——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这些年来,安徽牢记深情嘱托,把为民谋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踏实奋进、为民利民,以坚定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展望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还需要多方发力,齐心协力、凝聚合力。比如,要紧盯群众需求、回应民生关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更广泛、高效地知晓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构建线上线下民意反映、民意互动的多元平台,确保民意一路畅通,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情况作为重要标尺和检验手段等。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跃而上,法度、温度、厚度并重,暖心、安心、真心并举,我们相信将有更多实打实的鲜活举措,更深落在群众的“心坎”上,吹拂在江淮大地上。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