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锐评

  • 2024-05-07 16:25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丁辉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要求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随后,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出台了不少措施,要求切实为教师减负。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反映教育以外的工作负担依然沉重。面对“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来积极乐观的孩子”锥心之问,各地应该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相关政策和规定,让他们“安安静静做个老师”,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回归教书育人“主业”。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教师则是教育的灵魂。必要地检查评比考核竞赛事项,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当然无可厚非。然而,现实中有不少是本应由政府部门完成的工作,却硬生生塞给了老师。传统文化进校园、救护知识进校园、税法知识进校园、禁毒防艾进校园……凡事都“从娃娃抓起”,文明城市创建、公众安全感和政法部门群众满意度双提升、秸秆禁烧、疫苗接种……各项工作都要“小手拉大手”,校园成了“杂货筐”,老师成了“全能王”。这些不仅挤占了教师们应用于教学准备和个人提升的时间,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工作时间被大量非教学任务占用,不仅不利于教育教学,而且容易引起各种矛盾。据报道,南方某市一名乡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说自己“挤时间做教学工作”,“平时3/4的精力都在应付形式主义工作,只有1/4的时间用于教学。”教学时间和教师精力是有限的,把非教育教学等工作转嫁给教师,将严重挤压教学时间、侵占教师精力。大量的非教学任务,让学校和教师夹在中间,既影响家校关系,又不利于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为尽快完成老师布置的非教学任务,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代替家长在手机上完成注册App、网上学习、截图等操作,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并滋生新的形式主义。因此,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给中小学教师减负,绝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而需拿出动真碰硬的行动,将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要严格执行给教师减负的具体清单,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评比考核等事项的总量和频次,剔除一切非必要和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要警惕“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等问题。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和抓手,边整改、边总结、边提升,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措施上升为制度安排,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教师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为教师减负是一场关乎教育生态优化、教师职业尊严提升的大工程。各地要以实际行动落实好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部署,真减负、减真负,让广大教师心无旁骛教好书、专心致志育好人。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