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4-05-19 12:38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刘纯银

  在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各地推出的惠民消费举措进一步促进了文旅消费的增长。浙江省推出文旅消费券、景区门票减免、餐饮住宿优惠等惠民举措570余项;河北省推出300余条旅游惠民措施,累计发放文化旅游消费卡(券)2万余张,140余家景区推出门票免费优惠等措施。

  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对促进地方群众就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综合带动作用。

  百花齐放,文旅产业新业态涌现。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从轻点手机订机票、订酒店,到一些景区景点免费入园参观,自助语音讲解……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优质供给。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汇聚成我国旅游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的壮美图景。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新增A级景区8000多家,年均增长9.4%。旅游业成为拉动项目投资的重要领域,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冰雪旅游……旅游新业态可谓是蓬勃发展。仅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且以旅游观光最多,占到三成以上。

  品味乡愁,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随着旅游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百姓的日常消费,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有乡愁味的旅游产品。你看:走在巴南乡村,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别具特色的景观小品,这些院落五步一景、十步一画,不仅成为村民们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也让“老巴县 最重庆”文旅形象深入人心。2023年,该区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约1388万人次,仅“赏花经济”年产值超60亿元。在贵州化屋村,昔日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麻窝寨”大变样,一幅“乡村美、产业旺、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在湖南十八洞村,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精准脱贫样板村、乡村振兴前列村,村民在家门口做苗绣、开农家乐、办民宿、当导游,生活越来越好;在内蒙古阿尔山,“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从“砍树”到“看树”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发展实践证明:到乡村亲近自然、体验民宿、品尝美食,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出游之选。同时,在不少地方,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惠民工程,特别是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抓住机遇,让旅游为民富民利民乐民。旅游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诗和远方”的美好期许,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简单地游山玩水,而是更加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当地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组织策划更多丰富多彩、便民利民的主题活动,供给更多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物超所值的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当前各地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更优质的旅游产品、更完备的旅游市场秩序、更高标准的旅游服务水平,来满足游客“停下来”的旅游需求。可以说,谁能够率先把握这样的先机,谁就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动,在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分到更多的“红利”,在实现旅游业发展更具活力、更有质量的同时,既让广大游客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与幸福旅程,也持续增强旅游业带动地方群众就业增收,以激励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双向奔赴。

编辑: 潘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