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4-02-04 09:5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艾鹏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生产力”质态和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的产业高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补齐短板助力产业提质升级。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在支撑实体经济、构筑先发优势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供给等方面仍显不足,新质生产力向更深层次拓展还存在一些短板,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建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2023年10月,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平台燃气轮机“太行7”,在深圳东南约180公里的海上油气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由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联合近300家单位攻关打造,全面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制造,填补了国内海上平台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科研与产业之“手”紧握,就能加快补齐短板,推动重大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实现新突破。面向未来,要牢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破解科技创新政策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堵点和难点,强化基础研究能力激发原始创新能力,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生态等方面优化和强化制度顶层设计,促进“从0到1”“从1到N”的重大创新成果涌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协同,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聚焦科技前沿汇聚发展强劲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迫切需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商业首航,正式进入民航市场,这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其背后是36所高等院校、242家大中型企业、数十万产业大军参与研制生产,在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了更高效的协同联动,形成了推动该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让国人所期盼的“大飞机梦”成真。面向未来,要紧盯科技前沿发展,围绕未来产业提出发展路线图,系统谋划目标,前瞻性布局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产业新赛道,大力鼓励与扶持以研发企业、先进制造企业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要从科技规律和科技影响出发,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的互补性,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并产生1+1>2的效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深化对外开放加速释放创新活力。当前,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的态势,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空前活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当代科技创新规律。2023年,我国19位科学家成功竞选国际科技组织重要职务,科协系统1000多位专家在600多个国际组织任职,在促进学术繁荣和科技资源流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加快科技资源“引进来”和科技成果“走出去”,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国内外技术管理标准逐步贯通,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要着力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始终将扩大开放和深化国际合作视为保持集群活力的重要支撑,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释放发展活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