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4-04-28 15:0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宛新平.gif

  芳菲四月,草长莺飞,江淮擘画新“丰”景。

  麦苗,绿油油,拔节生长;稻叶,翠绿欲滴,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千里江淮,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栩栩如生、生机勃发。眼下,安徽各地春耕春管持续推进,新的“丰”景正在孕育、萌发。

  一碗“皖粮”,何其沉重?它背后是7000多万江淮儿女吃得饱、吃得好的根基。放大看,种粮大省,粮食丰收不仅事关一域,还关系“全国粮仓”全局。因此,中国粮食现逐年丰收,农业大省当“挑大梁”。

  “农”之重,言之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每次考察,对“田间地头”里的事始终牵挂于心。大湾村、小岗村、淮河蒙洼蓄洪区,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调研的深深足迹。

  从点赞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到强调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再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勉励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2016年、2020年、2022年,一个“农”串联时光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同方式指引着安徽强农兴农,就是要推动安徽把“皖粮”端得稳稳地,把“饭碗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安徽,共识汇聚,立起目标——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这一目标,也是组成安徽“七个强省”的关键“拼图”,更是让中国饭碗多装“安徽粮”的“国之大者”。

  “农”墨重彩,省之大计!农业何以强?回答它,种子、耕地、科技,每一样都不能少;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样样都是“金钥匙”。

  正因此,安徽把种田这件事始终作为省委的“头号工程”来抓。从全面推行种业振兴行动,孕育更多的“皖字号”品种,让下地的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促丰收的“实力选手”;再到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出市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以“长牙齿”硬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一粒种子、一寸耕地、一辆农机,安徽如数攥紧在手,在农业强省的道路上渐入佳境。

  正如种粮大户所表达的:“风调雨顺,政策又好,加上政府的各种指导服务,不仅增产而且增收。争取多种粮、种好粮!”

  时光不负耕耘者。政府给政策,种粮大户、广大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一种一收获,共促脚下的大地连年反哺勤劳的奋斗者——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去年更是跃上830亿斤,再创新高。如今的安徽,成为全国第四大粮食主产省,农业地位举足轻重。

  手中的“皖粮”,越端越沉。在安徽,种粮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当地既在“增产”上做文章,还在“增值”上下功夫。

  走进安徽基层,“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深入人心,在政策的引领下,全省上下从农户到企业再到市场,既步调一致撑“粮袋子”,还拎“菜篮子”,更建“大厨房”。这样做,既是为了保证口粮,更是为了让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粮袋子”要鼓,“钱袋子”也要鼓起来,让种田也能致富。向深处思,“皖粮”越来越沉,不仅体现在粮食产量越来越高,更深层次表达着让农业变成产业,让种粮成为职业的目标追求。

  奔赴农业强省,同时也打开了一片兴业空间。如今的安徽农村,“土专家”“田秀才”持续下沉,“乡创客”“新农人”不断涌现,攀登农业强省目标也有了更强的人才支撑。

  粮、商、才……安徽一笔一画,四季耕耘,一气呵成,大写出一个“农”字。

  “农”字在广袤田野里播撒希望、绽放光彩,关键在于安徽始终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升华种粮的价值意义,自上而下把“头号工程”落在田地间,强在市场中,丰盈在百姓的餐盘里。

  农业稳,则全局稳。安徽实打实当好农业强国建设的先行省,为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繁荣兴盛、民生福祉提质、各路人才兴业打牢了坚实的“底座”。因此,读懂安徽何以发展快,首先当从农业这一切口精读、深读。

  强农兴农,要有一颗“永不满足”之心,需持之以恒让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沉更稳。也正因此,安徽正朝着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目标奋跃而上。

  跨越“千亿”,关键靠行动。奔赴新的里程碑,尤需将强农兴农的一招一策付诸于地方行动。这是因为,农业强省,并非坦途。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生产基础尚不稳固,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土地资源日益趋紧等问题仍然存在。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种田这件事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全省上下当驰而不息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落实在多种粮、种好粮的行动上,让千里江淮晕染壮美“丰”景图。

  抢抓农时,不负时光,丰收可期。各层级当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扎扎实实抓牢种田这个“头等大事”,进一步强种子、强加工、强机械、强营销,从多维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盘活农业市场活力,稳步迈向实现“千亿斤江淮粮仓”目标的崭新征程。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