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3-07-06 14:34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宛新平.gif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出行方式主流是什么?

  时下,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作为促消费的重要落子,“电车”在农村正打开新天地。城乡大地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迭代传统燃油汽车渐成趋势。新能源汽车正迎来发展的“小阳春”,未来出行主流的答案便在其中。

  能源变革大势下,布局新能源汽车,聚焦新能源汽车延链补链强链,成为各地推动绿色发展、厚植经济优势的重要发力方向。

  6月21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等多位整车企业代表碰撞思路,用市场的眼光憧憬产业前景,为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探寻市场之道。

  布局新能源汽车,定是一场车企与政府的双向奔赴。省委书记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安徽新能源汽车全面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布局施策。合肥、芜湖、六安、宣城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悉数到场,纷纷为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亮出地方思考。

  发展经济,始终是地方工作的头等大事。培育和发展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汽车市场迭代升级中抢抓机遇,站稳“风口”,则是为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的关键一步。

  在新能源汽车竞跑的赛道上,安徽的“跑速”,可圈可点。去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1.1倍,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安徽新能源汽车的“进”势,显而易见。

  曲线上扬的背后,是皖江“汽车城”的拔地而起,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蝶变升级,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向下扎根,以及阜阳拿下比亚迪“大单”,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轰出的“推背感”……全省上下、各个地方,新能源汽车总体“电”量足,共同形成了鲜明的“进”势。

  表现向好,但不迷恋既往成绩,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既是发展之道,亦是取胜之策。

  我们知道,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早,车企分布广,与之配套的上中下游企业、产供销格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应看到,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虽然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但并未领头,还未领跑,产量处于全国第7位,依然有很大的上升和进位空间。能否在新能源赛道上抓住机遇,加速冲刺,稳住“进”势,对于安徽能否站在能源变革的高地上至关重要。

  无疑,未来一段时间,既是安徽能源变革的“黄金期”,亦是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关键一段“赛程”。这便需要,政府、市场、车企等各层面全面发力,汇聚安徽“汽”势,在同心共为中推动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深处扎根。

  新能源汽车加速、提速如何?引擎无疑是决定性因素。我们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成为省委书记韩俊在地方调研时强调的重点。

  走进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强调“要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对“势”的把握;

  走进奇瑞公司汽车生产车间,点赞“奇瑞创造了奇迹”,勉励大力培育在全国和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推动安徽汽车产业加快迈上万亿级台阶,这是对方向和路子的引领;

  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上,强调“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反馈,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重视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的良好生态”,这是对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全省命题”……

  审时、度势、把向、导航、铺路,新能源汽车发展在省委工作中的分量,尤其重。

  一辆汽车,上升至省委案头“重头戏”,这是安徽新能源汽车轰出“推背感”,为安徽“汽”势积蓄电量的关键动力之源。

  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唯有提升标准、拉高标杆,才能一骑绝尘。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壮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是造一辆车就大功告成,消费者关心关切的电池续航、电池寿命、充电配套、售后服务等皆是关系新能源汽车前景和未来的关键,只有做到让消费者放心,新能源汽车才能“叫好又卖座”。

  一个电池,深藏科技密码,关系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未来。譬如,新能源汽车下乡后,充电难题该如何破解,汽车电量在山路的动力和续航效果如何,这些都是决定其能否打开农村广阔市场的关键因素;即便是在城市,老旧小区充电是否方面,新建小区充电桩配套是否到位,等等,都是人们选车的重要考虑。

  新能源汽车“出圈”,所谓成也“电”,败也“电”。这就需要,全省上下应做大“电”文章,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押注”,提升对充电配套设施的布网,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做足准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群雄逐鹿的激烈氛围中脱颖而出。

  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乃“长坡厚雪”,这条“长路”上处处需要创新,创新则是能否加快速度,形成优势,能否快跑、领跑的关键“变量”。

  全省上下需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加强政策供给,引领车企加大创新投入,着力破解汽车产业规模不够大、整体竞争力不够高、零部件产业发展不足等现实问题,在掌握核心技术、智能化场景上下深功夫,厚植创新“家底”,接力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推动安徽加快向新能源汽车强省迈进注入更强地方“电量”。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