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4-03-14 09:2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艾鹏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和基本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扎实推进,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在今年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中,乡村振兴位居热词榜前三,网友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满期待。面向未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部署,以“千万工程”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开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坚决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回信中也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放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位置。今年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比增长17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当前我国三大主粮完全实现了基本机械化,有10亿亩高标准农田可实现旱能浇涝能排。这体现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和信心,更展现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端稳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领域创新成果转化为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更好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升级。

  有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是亿万农民的深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央农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县域层面统筹、提升编制成果质量、加强土地政策融合,引导农民广泛参与,解决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存在的片面追求“全覆盖”、成果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更好地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坚持为农民而建,发挥常住村民主体作用,精准施策,凸显自然特色、彰显文化特色,让编制出来的村庄规划既科学又更“接地气”;要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水平,循序渐进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事关农民增收的关键。202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创建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农民收入保持增长,比上年实际增长7.6%。乡村产业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加深,产业韧性进一步增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在牢牢把握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奶制品等食用农业产业稳产保供的基础上,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完善健全多元化食物的供给体系,有效拓展增收致富渠道;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重点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开发乡土特色品牌,把小品种做成大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