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5-06-06 10:30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潮涌长三角,聚力再出发。

  6月初,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江苏南京召开。再聚首,长三角“三省一市”合抱前行,在深度合作中开辟未来新航程。

  从芜湖到合肥,从温州到南京,座谈会在长三角的“城市群”间切换召开,每一次的相约,无不打开对未来的“想象力”。

  合作从“纸面”到“地面”,长三角的“一体化”之变,带来人们未曾想到过的“高质量”。“坐高铁17分钟,开车40分钟……”马鞍山与南京“硬联通”,“跨省通勤”照进普通人的日常;在安徽广德与江苏宜兴间,还开通了跨省公交,坐公交跨省“串门”,成为平常;安徽积极推动长三角“一卡通”“一网通办”等扩面提效,让长三角共享“同城化待遇”。

  如果说,交通立体网络的密织,激活长三角的互联互通,为人流往来、经贸互动带来方便,让“邻居”越走越近、“亲戚”越走越亲,而安徽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开放,则有效打通了“融”的任督二脉,加快“软联通”,点燃长三角合作的新引擎。

  前些日,安徽出台了《推动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意见》,鼓励省际毗邻地区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为安徽和江苏、浙江接壤的2100公里沿线带来新机遇。“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手拉手、传帮带”,一体化的意义在于“一条心”,安徽积极打破跨省合作的“堵点”,释放出“1+1>2”的集群效应。

  长三角中的“三省一市”,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发挥好每个“1”的角色,对于驱动整体尤其关键。

  这个“1”,安徽如何挺立?紧紧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靠上去、主动融进去,举全省之力量推动企业、产业、经济、人才等各领域全维度相“链”。这是安徽的答案。

  集融合之“智”,聚同行合力,同样离不开一年一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强力推动。

  新的相约,新的出发!创新、科技、开放、经济、民生等,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合作的重头。如何让“一张网”越织越密,“一张图”一绘到底?就需要聚合“三省一市”更强合力,让合作之手越牵越紧,共同托举起“1+1+1+1>4”。

  托举未来,在于扬优势、锻长板,在相互补充中做强区域能级。比如,创新是安徽的一张“出众”名片,也是解锁长三角深度合作的“金钥匙”。安徽在创新合作中不断“破题”,打造越来越多“样板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张江“两心同创”,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攻关突破;促进企业共建、投资互融,科创“栽树工程”育出产业“高产林”,安徽创新“浪花”活跃,驱动“朋友圈”同框创新。

  科技闪光,生态强基,安徽的生态优势,同样可示范。皖浙共护新安江,这一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在全国复制推广;皖苏两省三地共治滁河流域,让绿水青山量化为发展红利;安徽面向长三角,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长三角“绿心”……

  立足长三角,积极拥抱最大机遇、积蓄最大动能、共享最大红利,安徽正起势,赴未来!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