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5-03-02 10:2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logo3.gif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春而至的,还有江淮大地文化业态的欣欣向荣。

  3月1日,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仪式在合肥举行。推进会不仅出台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三年发展规划等,还狠抓项目落地,当日12个重大项目正式签约入驻园区,新赛道上再添“实力选手”。

  聚焦文化产业,突出“高质量”关键词,安徽3月头上的这场推进会,不仅标准规格高,而且项目实在、落地有力。

  一个细节,值得关注,会议提出,要主动拥抱新风口,全力抢抓新机遇,担当开创新局面,积极成为“推陈出新”“向新而行”的探索者、担当者,当好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一个“新”字,既瞄准未来,更着眼当下,强力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传递出通过文化动能激活经济产业链的强烈信号。

  江淮发展,生生不息。何以生生不息?关键在于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安徽都把文化创新、产业布局牢牢抓在手上,让江淮文化IP竞相奔涌、成为顶流。

  比如,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一经揭牌,就吸引十多家重大项目签约入驻。这背后,如果没有开放的市场,望得见的未来和前景,企业也不会“用脚投票”。不论是正被科技激活的文创产业,还是产值快速增长的“亿元楼宇”,无不成为地方“吸睛”又“吸金”的强磁场。

  从“一隅”浪花奔腾,望见安徽“全域”文化产业新蓝海。

  在芜湖,当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相碰撞,文旅推荐官“葱妹”就新鲜出炉,生动地把游客代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形成共鸣,引流上线;在蚌埠,当地大力探索“文化+科技”融合之路,在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数字文旅等产业“风口”上飞起来,去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元;在合肥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断在企业、产品、品牌上“加码”投资,推动虚拟现实、网络直播、数字音乐等新型业态向上拔节,去年产业园规模超500亿元……

  江淮实践无不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但也可以很“硬核”。让文化融入千行百业,让徽风皖韵成为安徽经济的新鲜养分,成为新征程上布局经济的关键落子。

  去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就深入历史文化街区,听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殷殷嘱托,须臾不忘,落在实处。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中,“文化”一词高频出现。

  从提出“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到明确“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文化这条主线,贯穿安徽各领域全维度,各行各业深度融入文化产业链,已成为鲜明共识。

  化“共识”成“共为”,安徽需要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打造更多体现“徽风皖韵”、展示安徽新形象的文化精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脚下的路子千万条,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则。

  比如,做“活”特色,依托徽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等特色资源,在深受市场青睐的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创意设计等产业上布局加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向“新”出发,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沉浸式体验等新兴文化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因“大”而强,须瞄准大众消费市场,立足江淮各地文化资源禀赋,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创园、文创楼、文创街、文创角,打造更多竖起来的开发区、半空中的产业园、写字楼里的大项目,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春日江淮,业态繁荣,文化产业向“新”拔节,正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支撑。

编辑: 张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