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4-03-25 15:0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宛新平.gif

  前几天,省委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大会。会议主题十分鲜明——就是围绕民生工作,进一步想办法、升级、迭代和完善。

  会上,省委书记韩俊要求全省各地、各级部门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呼应“民声”到聚焦“民生”,安徽的每一次坚实步伐,都坚强有力,体现“与众不同”,彰显浓浓为民之情。

  从“民声呼应”来说,为探索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安徽省构建起“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工作机制,自2023年5月成立至今,“民声呼应”省级平台收集到近4.5万件民生问题,其中4.35万件得到推动解决。

  透过现象看本质,“民声呼应”,其实就是搭建了一个宽广顺畅的为民服务直通车,倾听、收集、快速、回馈成了关键词,其核心是将群众的心声高高托起、细细倾听、一一面对、尽力解决。

  比如,一批反映集中、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心头事”,还直接送至省领导办公桌,有效破解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由省级层面牵头,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工作体系,打造远近闻名的为民服务品牌,不仅用心用情用力,同时也抓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抓到了落实的关键处,始终保持与群众对话机制,将曾经靠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通过部门联动,合力破题,这种打法体现出厚重的执行效率和情系百姓的温度。

  听到了“民声”,就是感受到了“民生”,也正是触摸到生动可感的群众工作,与群众如何更好地心连心、实打实,将工作进一步向前跨越一步、向后多看一眼?

  全省民生工作大会不仅总结了成绩,问了“诊”、把了“脉”,还给出了更加完善的“药方”,广度力度深度厚度均有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提升。

  比如,把握全局,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委、省政府深谋远虑专门出台了意见,点面结合,全省推行50项民生实事,涵盖促进就业、社会救助、困难群体救助、教育惠民、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体服务、城乡建设、公共安全等十大类,这其中有不少是群众通过“民声呼应”工作平台进行反映的身边事、日常事、具体事,均是实招硬招、放大招。

  从平台来看,下一步将更加围绕目标导向,加快建立统一的省民声呼应工作平台,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横向链接有关网络平台和省直部门,打通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关口,拓展线上线下诉求反映渠道,让下情上达更加直接高效。

  从群众获得感方面来看,下一步将突出办理质效,把工作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上,严格落实首接负责,建立提级办理工作机制,注重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督查回访,推动群众诉求解决效率更快、办理质量更高,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点点滴滴皆是情。“放大招”的目的就是更加突出标本兼治,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以党委政府“有为”促进人民群众“有感”。

  从更大的视野看,“民声”有没有人听、“民生”有没有人管,体现出有没有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有没有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的本领和能力,有没有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唯进步,不止步。只要我们拿出一以贯之的决心,拿出钉钉子的精神,就能进一步拓宽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打通服务群众的快车道,打造安徽为民服务更加“靓丽”的一张“金名片”!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