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融媒评论

  • 2024-01-26 08:55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工作室

  宛新平:促“进”势,力拼未来“满天星河”

  开拓奋进,只为“拼”出一个壮阔前程来。

  省两会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关键一环,政协委员依法为民履职,擘画新的发展蓝图,矢量所指,无不定位远方。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进”的动能。“进”这一关键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出现。奋斗更高远的目标,尤需昂首向前,不迟疑、不观望、不停歇。

  何以理解“进”?从短期看,6%的经济增速目标牵引全年。从长远看,“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形势紧迫,迫切需要乘势而上。

  “进”,是要真正见到“增量”的,要实现更多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取得更多“从0到1”的新创举。那么,“量”从哪里增?“质”从哪里升?透过政府工作报告的“全年策”细读,至少有两条清晰路径可见。

  第一条清晰的路径,就是向“优势”领域要增量。

  从政府工作报告全年目标与“2023年报”对比,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安徽的“梦”更大了。不论是经济领域的主要指标,还是具体入微的可视物化成果打造,都有着更高的“期待值”。

  然而,体格越来越大的安徽,在向前奔跑中,就要避免“虚胖”,拉低体能,防止“被甩在后面”。这就需要,当在强“筋骨”上下功夫。

  政府工作报告的施策很有导向性——今年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深挖科技潜能。无创新,不安徽。逐浪前进的安徽,必然要靠创新“弯道超车”,驶向更远的未来。

  “进”的动能哪里来?政府工作报告把目光聚焦到了安徽擅长的方面,比如,汽车“首位产业”、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被寄予厚望。

  深读报告,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引导传统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化”转型,开展下一代电池技术攻关,推广“光伏+”综合应用,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发展“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报告中的字字句句都催人奋进,为各类市场主体注入“强心针”。

  向“高精尖新”领域进军,新的一年里,进的“风口”很明显,扎根市场的千千万万企业、慕名来皖投资的外资、拼搏奋斗的创新者实干家,机遇就在眼前,只要向实处干,分秒必争求“进”求“变”,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就能打开无限的自我想象空间。今年,科技龙头企业等都要做好“挑大梁”的准备。

  第二条清晰路径,就是向“短板”方面拓空间。

  促消费、扩内需,安徽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效显著,对经济贡献值可感可触。黄山等旅游景区让游客一饱大美江淮眼福、遍布在安徽大街小巷、城乡大地上的美食名吃搅动食客的味蕾,大街上的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安徽身影”……一幕幕场景之变反映着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促消费、扩内需双向互动,成效可见。

  然而,与外界比,安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淄博因为烧烤“火”了,“尔滨”因为冰雪“出圈”了,贵州因为“村BA”“村超”走向了世界……咱安徽呢?文旅融合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创意、服务内核。

  政府工作报告就点得很具体,要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消费增长点,发展郊游、乡村游、周末度假游,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科技招商等,一招一策赋智扩大内需。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也重点落笔。安徽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链”得更深?皖北振兴如何走出新路?合淮产业走廊、合六经济走廊、合滁合作园等建设如何更好赋能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品质功能如何提升?带着一个个问号,政府工作报告逐项施策。

  不足也是空间,问题也是潜力,全省上下当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安徽策”中找准“接口”,破除“小我”观念,放长眼光下大棋,在区域联动、长三角合作、走廊建设等方面尽快补短板,锻“增量”,在新的一年里赢得更多的进取空间。

  当前的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进”的趋势鲜明,势不可挡。

  “进”乃大势,干为“上策”。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全省,“进”是安徽的基本姿态。顺应时代轨迹、勇立潮头向前奔腾,定能“拼”出一片“满天星河”。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