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融媒评论

  • 2024-01-26 08:55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工作室

  宛新平:“稳”根基,撑起江淮繁花似锦

  万物挺立靠“底座”。“底座”稳、地基实,未来才稳妥。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夯实“稳”的基础。“稳”字当头,点题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项。

  一个奋进的安徽,今天为何更加强调“稳”?透过省两会“数”读安徽,2023“经济年报”分量更重了,安徽经济又迈上了新台阶,跑出了5.8%的增速,其他经济主要指标也大都超预期。

  无疑,今天的安徽,“体格”更大了,“头”更重了,“家底”更厚了。越是发展壮大,越要防止“头重脚轻”,根基不稳。只有把“根”扎深,将发展的“土壤”培育肥沃,“经济森林”才能枝繁叶茂,撑起江淮的“繁花似锦”,托起每个江淮儿女的“诗和远方”。

  “稳”是一种策略和方法。在奋进的过程中,找到“稳”的方法尤为重要。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谈“稳”,实际就是在解如何稳好“基本盘”的题,深蕴着“行稳才能致远”的治理之“道”。这是因为,从长期看,在外部环境变得更复杂,内部改革压力叠加的关键时期,“稳”就是“进”,打牢了基础,才能为未来积势。

  廓清“稳”的道理,怎么干才是关键。

  安徽从11个方面为未来“铺路”。摆在首位的,恰是对教育、人才等领域的布局。无论是建强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基础软件研发,还是从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方面施策,或是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人才兴皖工程,深化“人才安徽行”、健全“引育留用”机制等,皆是为打基础、利长远计。对教育、人才等领域发力,可能一时难以见效,但那是百年大计,办的是“为后人铺路”的根本大事。

  与育才同样重要的,还有农业根基必须稳了更稳。粮稳天下安。农业稳,则全局稳。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国家“大粮仓”,亦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底座”。

  一碗“皖粮”,成为省两会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议“农”,政府工作报告重“农”,建言资政的安徽篇章里,“农”字浓墨重彩。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安徽的“强农梦”更大,立起了“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的奋斗坐标。粮仓里如何装满“皖粮”?“数据标线”再鲜明不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改造高标准农田420万亩……

  从一开年,安徽就把田间地头里的事量化出来,把目标定下来,把重点干的事敲下去,强农兴农的紧迫感扑面而来。

  种好田,意义绝不止于多产粮,而在于打基础、稳全局、增经济。全省上下、农村各地、种粮大户、市场主体,都需积极行动起来,如政府工作报告所传导的,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引领带动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让江淮农业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形成更的持久合力。

  如果说育才是为百年计、种粮是为全局计,那么办好为民实事,则是为根基计。一切施策,归于“守”牢人民的心。

  读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情怀涌上心头。回顾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积极呼应群众急难愁盼,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谋划今年,强调要着力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从幼儿入学、就业帮扶、社会保障、住房改善等群众牵肠挂肚的关键领域抓起,给人暖暖的幸福感。同时,安徽还确立了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5%的预期目标,拉满新的“期待值”。

  在惜字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量篇幅部署民生工作,传递着安徽以夯实民生根基来筑牢发展基础的鲜明决策。道理很朴素,地方发展靠人民,人心稳,凝聚力就强,干事创业才有最广泛的人民基础。

  民生天平的两端,一边装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边摆着现实困难。全省上下当沿着政府工作报告指引的方向前进,从一件件可感有温度的民生实事抓起,动态解决好民生问题,不折不扣抓好50项民生实事办理,开发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奋力推动健康安徽建设,一笔一画用心书写充满“暖色调”的“江淮答卷”。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走得再远都不会迷航。“稳”的“安徽策”中深蕴的哲思,答案在此浮现。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