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融媒评论

  • 2023-01-05 17:07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工作室

微信图片_20230105215236.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多维度刻画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其中对文化建设重彩着墨。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巨轮再启征程,续写辉煌新篇。崭新篇章中,文化发展目标尤其激励奋斗、催人奋进。文化强起来,需要各地扬其所长,厚植文化内功,丰盈文化底蕴,以局部文化软实力过硬,撑起绵延不绝、奔腾不息的中华文脉。这些年,安徽厚筑了两大显著实力。一个是经济“硬实力”,一个是文化“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托举起江淮儿女稳稳的幸福。

1.jpg

  2019年1月安徽省乡村春晚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举行

  文化成色如何,旅游产业是一扇最直接的观察“窗口”。我们可以透过数据细节感知江淮的文化“软实力”。截取疫情前两年的旅游贡献值来看,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37亿元,占GDP的4.52%;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8526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5.47%。纵向比较,安徽文旅产业逐年打出了“上扬节拍”;横向比较,安徽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均高于全国水平。

  诚然,文化软实力“硬”起来,对经济赋能作用强起来,只是感知文化进步的一个“断面”。从深层次而言,安徽文化实力强起来,给这片活力沃土带来的不仅是GDP的贡献,更是对一个地方干事创业精气神的激发,以及对精神大厦的建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安徽文化软实力何以强?根本在于当地用好用活了殷实的文化“家底”,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夫花在了日常。从提出文化强省总体概念,到擘画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蓝图,打造出一系列优秀文化品牌、文化工程、文化产品,增强安徽文化的整体影响力,让各有侧重的徽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各展所长、各显其能,孕育着一代代江淮儿女,焕发出全省上下的昂扬斗志。

2.jpg

  2021年3月泗县大庄镇曙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倡导移风易俗 培育文明新风”集体婚礼

  俯瞰全省各地,最是“徽风皖韵”沁人心脾。不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传统艺术,还是穿越时空、映照变迁的古村落古建筑、红色沃土等,或是反映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生态廊道、文化旅游廊道……当高楼大厦在江淮大地上遍地林立时,精神的大厦也在安徽的各个角落巍然耸立,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江淮儿女汲取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

  徽风皖韵,展现着文化自信和时代魅力。“徽版”文化符号深耕本土,枝繁叶茂,关键在于安徽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另一手抓“徽风皖韵”文化软实力不放松,两手平衡抓、互促抓,让文化力量不断强起来、硬起来。

  在复兴征程上接力续写“徽”煌新篇,文化软实力尤其需要一点一滴来厚植,逐年累月来厚积。“坚持守正创新,深化保护利用,提升安徽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省委书记郑栅洁对提升全省文化软实力布局施策。着眼未来,全省更是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来实施。

  立物易,立心难。思想的影响、价值观的塑造、文化新业态的培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少不了“滴水穿石”的劲头,必须立足全省文化建设长远布局,在“长”“常”二字上下真功夫。

3.jpg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省上下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持续培育好“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加快建设合肥都市圈文化发展核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紧跟数字大潮启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等,把每一个宏观布局、战略施策落细落小落实,构建更加匹配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文明,唤起江淮儿女拼搏奋斗的强劲精神能量,以更饱满的精神、更充实的心灵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