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4-05-20 10:38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范半烟

  “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一眼数千年”,如今,“博物馆游”备受青睐,也带动了各地的文旅消费热潮。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万个以上,吸引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就需要了解我们的来路,找准我们的根脉,在了解历史、读懂历史中,增强文化自信。博物馆里,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展览,是博物馆面对观众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我们近距离触摸历史的重要窗口。“打卡”博物馆大学校,以“文物”为载体,运用场景、艺术装置、数字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多种展陈方式,立体化呈现历史,帮助大家读懂它蕴藏的历史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注入磅礴的精神力量。

  打造文化阵地,擦亮城市名片。“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据统计,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深厚的博物馆资源,为我们更好地宣传文化、发挥公众教育作用创造了条件,通过精心策展布展、丰富互动体验、打造多样化教育活动,在深入了解历史中,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凝聚力,让城市名片更加闪耀。

  讲好文物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宣传文化,关键在讲好文物故事,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古工作是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以考古为“切入点”,在遗迹遗物的探索挖掘中,了解更加鲜活的历史。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通过馆长说、讲解员说、专家说、志愿者说及小小志愿者说等服务,活化历史场景,打造更有特色的博物馆“IP”,拂去历史的尘土,讲好文物故事,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博物馆,不仅是展览,更在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坚持“博物馆+科技”的新方式,创新数字化表达,亲身感受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在穿越历史中,促进文创产品的开发,让“文物”走向更远的远方,促进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坚持“抱团发展”,让博物馆由点及面,从一处热到处处热,从一时热到一直热,实现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在传承中华文明中,让中华文化精神始终滋养我们。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在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中,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各地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推动力。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