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4-04-24 09:46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艾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对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是普通人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前期发布的《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达2.32亿,组建了135万支志愿服务队伍,实施了文明实践、阳光助残、环境保护、为老服务等多主题的1127万个志愿服务项目。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志愿服务舞台广阔。党的二十大强调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意见》的印发实施,既顺应时代所需,又回应群众所盼,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让志愿服务活动有据可循、有章可依、常态长效。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抓好《意见》的落实,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推动更多志愿者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社区,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不断书写志愿服务新篇章。

  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全方位汇聚社会力量。志愿服务以实现自我、服务他人的实践形式完成个体社会价值的回归与升华,其核心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内在同一性。志愿服务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同雷锋精神一脉相承,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指向一致。在疫情防控一线,在地震、泥石流、山火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广大党员志愿者们逆行而上、奔赴一线,用一束束微光汇聚成共克时艰的熊熊火炬,在各项志愿活动中,广大党员亮明身份、勇当先锋,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中的先行者,不仅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树立了党员形象,也进一步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面向未来,要坚持党对志愿服务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大计,绘好志愿服务事业的最大同心圆。

  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多元化开展志愿服务。全体人民作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实践主体,既是志愿服务价值提供主体,也是志愿服务受益主体。在城市社区,志愿者们深入背街小巷,清理杂物,打扫卫生,敦促车辆有序停放,尽一份责任与义务,为城市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做出了表率,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共同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家园。在乡村田野,志愿者们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农户插秧、翻地,一个个“红色”的身影活跃在田野间,隔日,志愿者家中需要帮助,同样也会迎来其他志愿者上门,志愿服务成为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印证……人民群众既是志愿服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创造者,也理应成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面向未来,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确保人民群众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送温暖、献爱心中满足群众需求、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立体化实施价值引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不仅满足了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更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职责使命,使人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境界、陶冶情操,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辽宁是雷锋精神发祥地和全国学雷锋活动策源地,60多年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每一个人,雷锋精神在辽沈大地生根发芽、薪火相传;在浙江宁波,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的足迹遍布各地,从最早义务开展线路改造、电力维修等便民服务,到如今覆盖量血压、配钥匙等40多个服务项目,让大家记住了“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许多人也自发参与了进来……志愿服务具有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天然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向未来,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汇聚时代暖流,培育文明新风,感召、带动更多人增强主人翁精神,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更多正能量。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