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4-04-20 09:4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丁恒情

  时代呼唤数字人才,时代成就数字人才。4月17日,人社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下称《方案》),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离不开高水平数字人才高地支撑、缺不了高质量数字人才队伍推动,各地应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做好数字人才“育、引、留、用”文章,让更多数字人才脱颖而出,让数字人才活水充分涌流,为发展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造血蓄能”。

  做好“加法”,铺好成长“高速路”。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速,我国数字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已有2500万至3000万。培养数字人才,教育是基础,也是重头。高等院校是人才培育的主阵地,要加强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铺就数字人才成长的“高速路”。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实体,也是培养数字人才的主体,要深入实施“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通过共建共管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和提供实训基地等途径,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实现数字人才总量与素质“双提升”。

  做好“减法”,厚植乐业“温馨港”。新一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人才要挑大梁、当主角,就必须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正所谓“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要聚焦数字人才成长成才的痛点、关切点、关节点,建立全周期的服务体系,围绕购房安家、家属就业、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把能做的做极致,把能给的给到位,给予数字人才归属感、获得感,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相统一。要当好服务数字人才的“后勤部长”,特别对处于成长期、创业期、瓶颈期的数字人才,不仅要“扶一把”,更要“送一程”,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真正让数字人才享受便利、得到关怀、感到温馨。

  做好“乘法”,打造聚才“强磁场”。数字化浪潮加速演进,方兴未艾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总的来看,当前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许多关键领域人才短缺现象突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加强数字产业园区建设,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数字人才引进“清单”,支持数字人才在园区内创新创业,加快释放数字人才集聚效应。要“走出去”进人才,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夯实数字经济“加速跑”的人才“底座”。

  做好“除法”,搭建创业“大舞台”。事业与人才,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展数字经济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数字人才来书写。要强化政策“指挥棒”作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数字人才使用机制,保护创新、宽容失败,多支持、少干预,将数字人才从制度羁绊中解放出来,变“戴着脚镣跳舞”为“放开手脚创新”,营造数字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要搭建数字人才创造价值的高能级平台,提供更多重大问题解决场景、创新创造创业场景,让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效释放数字人才的活力,实现创新与创业的“互相成就”、人才与事业的“双向奔赴”,释放数字人才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

编辑: 谢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