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3-06-07 10:30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潘枫

  盛夏的广东深圳,正迎来一场文化产业的盛宴。连续举办19年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即将于6月7日拉开帷幕。这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第十九届文博会将有3596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194家,其中2688家线下参展,908家线上参展。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必然选择,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当前,随着云计算、虚拟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也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正如网友们所说:文化数字化浪潮已起,新应用、新体验、新消费奔涌而来。从报刊、电视到移动终端;从鸿雁传书到元宇宙;从非遗数字化到“云游”博物馆……文化发展的历史背后是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变革,是创新突破理念的深入人心,是数字文化发展的春山可望。

  同时,这些文化新业态正成为文化产业中具有创新性、成长性的新力量。如用手机滑动几下,就能沉浸式地“逛”恭王府,如对某处古建筑感兴趣,还能高清放大;用鼠标点几下,就能通过数字全景影像实现故宫资源管理;只需一个电子屏,就能在赵孟頫的书画展览中“溜达”一圈……可以说,越来越多数字文化新应用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社交互动体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尽管数字技术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主要动力,但文化新业态新风尚仍然要坚持内容为王。尤其是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相关政策及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治理对象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在实践中寻找有效的传播路径。既要注重治理的柔韧性、灵活性、适应性,为文化新业态新风尚保驾护航,也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落实,并通过政府“放管服”改革,不断夯实数字文化产业的根基,为文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我们既要用好数字技术,通过搭建“开启文化数字化大门”“数字文化传承”“数字文化创新”“数字文明时代”等多种措施或形式,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同时还要在“科技+文化”的同频共振中,综合运用好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更要充分调动文化生产企业和创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不断为培育文化新业态积聚更多动能,让文化产业乘“数”而上,加“数”前行!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