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政论

  • 2021-11-22 16:20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朱彦

  近年来,基层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基层干部队伍的责任心、事业心、执行力得到群众认可。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某些地方基层工作事务杂、任务重、压力大,“忙闲不均、人员闲置”的现象依然存在。上推下卸的“二传手”、升迁无望的“老前辈”、得过且过的“隐形人”、有苦难言的“背锅侠”、徒劳无功的“大头兵”等形象成为“基层闲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有的卸掉拼劲的同时也放下了责任,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想“平平安安占位子,浑浑噩噩混日子”,有的“忙中出错、多干多错”,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有的因频繁督查、多头考核、过度留痕、压力“甩锅”、层层加码等问题“忙于应付、忙而无功”……

  “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基层难养闲人,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基层不能养闲人,“基层闲人”不在少数,不是个别现象,极大损害了基层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逐渐成为困扰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问题。铲除“基层闲人”产生的土壤,需要在奖优罚劣、容错纠错、减负赋能上下功夫,让“基层闲人”变“干事达人”。

  奖优罚劣,破解“主动求闲”的迷局。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把担当作为者用起来,担当作为就会蔚然成风。选好人、用对人,是对担当作为者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而“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是影响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原因。要用好干部考核“指挥棒”,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要牢固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打破“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的倾向,让干得多的有甜头、干得好的有奔头,让无德无能者“下岗腾位子”,让为官不为者“下台丢帽子”,从而传导压力、激发动力、迸发活力,最大限度激发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推动形成“人人想干、人人抢干”的新风尚。

  容错纠错,改变“被迫清闲”的困局。宽容是做人的美德,容错是为政的艺术。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第一个“吃螃蟹”,第一次“啃硬骨”难免出现失误错误,不能苛求每一项工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更不能动不动就追责问责。破解“多干多错、不干不错”“干的不如看的”等认识误区,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划分主观故意与客观无意的界限,只要是出于公心的担当作为,就要旗帜鲜明地大胆容错。坚决避免混淆干部所犯错误性质或夸大错误程度对干部作出不适当的处理,决不能让“干将”“闯将”寒心,真正为敢于担当、敢于作为,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共担风险,消除干部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后顾之忧。

  减负赋能,开创“轻装上阵”的新局。为基层减负,为干部赋能,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把减负的焦点对准基层干部的“痛点”,把减负的重点投向担当作为的“堵点”,真正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把减负做到基层干部的心坎里。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决不能借“减负”之名,对应尽之责、应抓之事降低标准、放松要求;把“减负”当作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拈轻怕重、推脱卸责,追求个人安逸、漠视群众利益。减负之后,轻装上阵。减负减去的是形式主义痼疾,是不必要的工作量,增加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干担当,当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用于为党分忧、为民造福。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