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8场月度专题协商活动,共有180多万名网友参与问卷调查,700多万人次观看会议图文直播,拓展了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汇聚了网上网下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今年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亮出的网络议政“成绩单”,分组会上,网络议政成为委员们讨论中的热词。(1月15日中安在线)
其实,在每年地方召开的“两会”上,“网络议政”都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期间会有很多本地网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两会”的各项议程,包括与会的政协委员提了哪些新提案,说了哪些新观点,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又做了多少新贡献等等。
作为“网络议政”的先行省份,安徽省政协每年都会把听取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当成政协机关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拓宽“议政”途径的一个重要事情来做。网民们更是不失时机地对政协工作、委员提案、委员发言进行实时的互动。这种互动,一方面让政协的“议政”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拓宽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渠道,从而获得更多的“议政”资源。
正如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周可金所言:一场协商会吸引了几十万网民参与互动,说明网民对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关注度很高,这对委员们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从周可金委员的话语之间,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政协委员对网民“议政”的热情,是给予肯定和赞赏的。但是面对巨量的网民“议政”信息,委员们还是感到了压力的存在。
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委员自身。作为表达个体,网民在参与政协“议政”的过程中,多是对自身或者小团体利益诉求的表达,也就是“情绪性表达”。这种状态下,如何将众多网民的“情绪性表达”提炼和梳理出来,进而转化为具体而又理性的“议政”内容,再具体落实下去,对于政协委员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另一方面,这种压力来还来自于网民近乎于执着的追问习惯。网民参与“议政”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源自其个人诉求能否得到落实,而政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落实”进程可能会晚于网民的预期。如果不能在网民的预期内得到落实,网民追问就会随之而来。这种追问本身,无论对于政协机关,还是对政协委员都是一种考验。
好就好在,无论是政协机关还是政协委员都做好了应对这种压力的准备。网民们注意到,对待“网络议政”,政协机关从组织到实施,再到后来的归纳总结,都有具体的机构、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处理。这就保证了“网络议政”的所有内容,都会被认真对待,同时也会被逐一落实。
对于政协委员们来说,上有政协机关的高度重视,下有网民的实时关注,高质量有实效地回应网民的关切,既是履职的具体表现,更是新时代政协委员主动顺应网络潮流的一种责任和担当。而这种责任和担当,无论对于网民还是对于政协工作而言,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