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问卷,精彩作答。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映入眼帘的“改革”,又一次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
时间回溯到1978年——那是一个冬夜,小岗村的18户村民在一份“秘密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签订了“生死状”。由此,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拉开。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影响深远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时曾这样感慨道。
“破”“立”之间,开启新征程。
“破”,破什么?“立”,立什么?
“破”,破的是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经验主义的路径依赖、过往循环的固有模式。
“立”,立的是对新事物、新发展的追求和奉献精神,自我革新、拼搏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破”“立”之间,彰显出“改革”的勃勃生机和澎湃动力!
数据说话,1979年,“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干劲满满的小岗村村民们就迎来了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也结束了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还向国家上缴粮食3200多公斤,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小岗村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小岗村的变迁,已经载入史册,其正是江淮大地数十年奋进奔跑的一个缩影。
打开壮美画卷——40多年来,安徽贡献的不仅仅是凤阳县小岗村这样一个改革地标,更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样板:农业农村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林长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
“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
一次次立改革潮头,一次次领风气之先。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多年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激励着江淮大地上下不断奋斗,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1978年安徽生产总值仅为113.96亿元,到了2023年超过4.7万亿元,在神州大地经济版图中,奏响了跨越奋进的时代强音。
从长三角一体化的“旁听生”到“正式生”,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从“科教大省”到“科技创新策源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产业集聚地”……这些铿锵足音,都始终闪耀着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希望安徽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
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包干精神”,正是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是求实创新、砥砺奋进的内生动力,是代代相传、赓续不绝的基因密码。7000万江淮儿女,传承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开启高质量发展航程,正在奋力绘就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恢弘篇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放眼更大的视野,40多年来,正是改革促使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令人震撼的壮丽史诗。
雄关漫道从头越!胸怀梦想的远征,尤需逢山开路的闯劲;前无古人的事业,呼唤锲而不舍的笃行。
历史反复证明,不打破原有的东西,就很难摆脱旧有的束缚,从而走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跑出新时代奋斗的加速度。
安徽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今后仍将跋山涉水。江淮儿女一道擎起“改革”的旗帜,从“破”与“立”中汲取力量,大胆闯大胆试,勇于创新突破,敢于蹚出新路,以一股拼劲、闯劲、钻劲,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壮丽的安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