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依法治省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安徽发布2023年度“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10个项目主要聚焦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营商环境、司法服务、环境保护、交通执法、法治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等事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提到“为民办实事”,大抵都不陌生,尤其是2022年以来,“一改两为”深入人心,开门接访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现场办公帮助企业纾困解难,10项暖民心行动暖到了老百姓心坎上,让群众普遍有感有得、喜笑颜开。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我们不禁要问,“法治为民办实事”,有什么样的不同,会给群众带来怎样的获得感?
一般意义上说,“为民办实事”,大部分人的理解是更加具象化的某一个或若干个项目,看得见、摸得着、有得有感。譬如,看牙“贵难烦”、城市停车望位兴叹、家有萌娃缺照料等等,将政府“办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群众自然拍手称快。
而“法治”给人的感受多为抽象、规则概念多一些,离具象化的“实事”似乎远了些。其实不然,“法治”有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功能,关注社会焦点、回应社会关切,其对于社会治理层面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为民办实事”,既有法治的刚性属性,亦有为民的服务属性,更有落地落实的抵达人心和温暖人心。
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
“法治为民办实事”,怎么把握角度、如何选择维度、怎样新鲜“出炉”?如何惠及广大企业和百姓?
近距离观察,为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要求,根据“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的总体考虑,共征集2023年度省级“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43个。经反复筛选,最终审核确定了1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聚焦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
譬如,在聚焦营商环境上,我省研究确定了深入实施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开展涉经济犯罪挂案专项清理、打造环评审批“快车道”助力项目加速落地等3个项目。
又如,在聚焦立法利民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今年针对校园欺凌等侵害未成年合法权益现象,通过修改《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等,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护网。
还比如,聚焦执法为民方面,确定实施探索开展大件运输申请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开展集体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不断提高执法为民的质量。
还譬如,司法惠民、息纷安民以及普法润民等,均有反映民声民意、可支撑可助力的相关具体项目一一呈现。
“小细节,暖民心”。从百姓到企业,从民生大事到关键小事,从牵肠挂肚到天天有感,“法治”并非只是“冷冰冰的条文”,它的背后是始终将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是真心真意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以政府法治诚信带动营商环境整体优化,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不仅可见可知而且触手可摸、感受温度,为法治安徽建设再“添把柴”。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安徽推出“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并非首次,自2019年实施以来,收获了许多掌声,倾听了许多民意,彰显了新时代的铿锵足音,形成了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法治”品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法治”带来的获得感,不仅超越“纸面”上,穿透在“服务”的路上,更深落在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