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时光里,讨论最热烈的关键词莫过于“高质量发展”。
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
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安徽有什么优势?发展路径在哪里?安徽篇章有着怎样的生动实践和鲜活呈现?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郑栅洁在人民网刊发署名文章《主动靠上去 积极融进去 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展现安徽更大作为》,从中可以窥见皖美奋力前行的步步印记。
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以“上进生”的奋斗姿态落实落细、用好用活各项政策,“高质量”越来越高、“一体化”越来越强、“一盘棋”越下越活。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迈上4.5万亿大关、同比增长3.5%,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371个、实际到位资金10165亿元、同比增长10.7%……
这些鼓舞人心的数据背后,不仅彰显江淮大地干事创业精神状态的不断迸发,亦体现出站在新时代思维方式的不断迭代拓展,更昭示出襟江带海、活力四射的长三角正在绘制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为何要“靠”上去?主动靠上去,意味着从更高的维度、更高的站位出发,“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跳出安徽看安徽,跳出发展看发展——安徽从长三角的“旁听生”“插班生”一跃而变成为“正式生”。实践证明,政策红利最多,群众受益也是最多。
譬如,作为发展中省份,安徽与沪苏浙紧握“结对之手”,出台实施更精准举措,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携手推进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工作,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皖北在内的欠发达区域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携手加快宁滁、宁马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一体化语境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让“出海口”通到“家门口”,长三角人走得更勤了、货运得更多了、心也贴得更近了。
为何要“融”进去?积极融进去,意味着从更大的视野、更广的视域谋划,全力以赴搭建更大的舞台、拓宽更优的平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皖美奋进一次次“突围”——长三角成了安徽奋力拼搏的创业舞台、干事平台。
比如,打破行政壁垒,共绘长三角民生“幸福圈”。社保卡服务一卡通,实现异地提取住房公积金、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140项应用场景“一网通办”,安徽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沪苏浙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徽风皖韵”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还比如,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与沪苏浙携手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成功升空,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亿度千秒等离子体运行,星地时间频率实现百公里高精度传递,均创世界纪录。2022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七位、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靠”一“融”,可谓是“落一子、满盘活”,串珠成链、点石成金、握指成拳,同时也彰显出更加奋进的姿态、沸腾的状态,更加用心用情用力谋事、干事、成事,更充分地运用好市场的逻辑、平台的思维、资本的力量。
走深方能走远,走实才能走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创新共建”“协调共进”,还是“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具象呈现,亦是民生民意的具象表达和细微落地,更深切彰显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的源头活水和魅力所在。
又如,在美丽长三角的画卷上倾心描绘“皖”美图景。2022年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长三角森林面积中“安徽绿”约占1/3,美丽长三角绿色发展底色越来越亮,等等。
纵观大势,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周年,也恰逢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安徽“轮值年”。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共赴“春天”盛会,唱响“安徽”之声,点亮更多的精彩,“拼”出更美好的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