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宛新平

  • 2023-02-27 11:4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宛新平

  在安徽,一份“报告”=四十项“证明”!这则消息,这两天“火”出圈,引起网上广泛热议。

  日前,《安徽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正式推出,随着本月底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查询系统的推出,企业在办理上市、融资等事项时,只需办理一份“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即可代替过去可能最多要跑40个政府部门开具的“无违法违规证明”。

  老百姓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企业过日子,同样有着自己的“操心事”。注册登记、用水用电、办理上市、银行融资、评优评先……可谓“开门N件事”。能不能把企业的“操心事”变成“放心事”,是衡量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维度。

  安徽以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代替”之变,可谓卸下了企业“千钧重担”。

  以“1”敌“40”,何以做到?我们的答案是,没有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是难以实现的。过去企业办理一个无违法违规证明,需要“马不停蹄”多头跑,法院执行、发展改革、公安、民政、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税务等一样不能落下。在规定时间内跑完这些部门,既考验体力,更考验耐力,甚至可能还面临着一环节“设卡”,环环受阻的情况。

  这些困扰着企业的“多头证明”,为企业“过日子”增添了不少烦恼。在今年安徽新春第一会上,省委书记郑栅洁强调要牢固树立“换位思考”的理念,做到真心真情一以贯之,莫忘自己也是百姓、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样一席话,直抵心灵、焕发共鸣。其中,以眼里揉不进沙子的态度抓营商环境要求,更是让千千万万扎根江淮的企业倍感贴心。

  卸下“烦恼”,让企业轻装上阵,以“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姿态助企惠民,安徽一份“报告”=四十项“证明”的“新算法”深蕴真诚为企优环境之道,有必要让这样能够算出“最大公约数”的思路、招法成为各领域服务所遵循的“万能公式”。

  进一步向深处观察,安徽开年来的这一“化繁为简”,向“公章”“证明”领域革新的新实践,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的一次有益探索。

  而这样的实践,在国内多地也正在探索和铺开。比如湖北推行企业在线自主申请“一键”办理,一纸打印省企业信用报告;浙江通过共享15个领域相关监管信息,实现企业在线“一键”申请,各类无违法违规情况“一纸”证明。此番安徽的“放管服”改革特点,便在于善用猛力,一次性将过去40个环节系统集成、数据协同、流程再造、化繁为简,对企业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来了一次彻底的自我革命。

  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或群众不跑路、少跑腿,在信息化高度融入城市治理的今天,技术早已不是“路障”,关键在于理念的“破冰”,思路的革新,根本在于要始终把人民利益、企业难事挂在“心头”,情真意切、千方百计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就要求,要勇于打破一些横置于眼前的“玻璃门”“卷帘门”“旋转门”,以眼里揉不进沙子的态度抓营商环境,锻造一个地方或者行业领域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以“1”顶“40”,这样的转作风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事实上,在“放管服”改革中,这些年的安徽之“变”,很多人感同身受。比如,江淮各地全面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让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持续得到改善,等等。这些新变化,无形提升着群众对城市的好感度、亲和力,升温着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服务无止境。减证便民、惠企利民,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在看到变化的同时,更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勇于立题、善于破题,用猛力改作风、破旧规,打出以“1”敌“40”的力道,把更多便利化优质服务送到企业门口,呈现在百姓身边,让“高效服务、无事不扰、精准纾困”成为江淮营商环境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编辑: 谢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