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晚报1月24日报道,这个寒假,湖北宜昌一学校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人人学会打“掼蛋”,并把掼蛋项目定为新学期的校本课程。为此,学校特别印制了一批专用的扑克道具,作为新年礼物下发给全体师生,和家人共享特别的亲子时光。
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来不少争议。赞成者认为,此举打破了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办好教育的积极尝试。反对者认为,“掼蛋”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小学生一旦上瘾,会给他们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提倡特色办学,鼓励教育者大胆探索和创新,本身无可厚非。从这个角度看,湖北宜昌一学校的做法可以尝试,但也要学校细化“掼蛋”课程把控,因人而异加强有效引导,更不宜简单地复制推广。
诚然,兼具娱乐性、益智性和竞技性的“掼蛋”作为智力运动的比赛之一,可以锻炼的思维能力、变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培养团体合作意识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掼蛋”能够横“掼”大江南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心智不够成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可塑性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过早让他们接触娱乐性、策略性“掼蛋”游戏,不仅容易陷入其中,在游戏中滋生“抱怨搭档”“计较输赢”等负面情绪,而且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最适合的年龄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必须肩负起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一味地追求落实“双减”,通过“掼蛋”游戏培养小学生的隐忍、自制、坚持素养,无异于饮鸩止渴、缘木求鱼,不仅会与设立校本课程初衷背道而驰,而且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方面我们不能用尝试来换取教训。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这类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构建应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空间。我们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无论如何创新、如何探索,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对于湖北宜昌一学校的做法,我们不禁有四个疑问,一是举措的出台是否经过科学的论证,二是是否广泛征求了社会特别是家长的意见,三是课程的选择权是家长还是学生,四是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假期里如何监管和引导,是放任孩子还是将监督管理权简单托付给家长。如果以上疑问都是一笔糊涂账,那我们恐怕要对决策者是不是“随性而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孩子的未来关乎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