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青年说

  • 2019-01-08 11:58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图\童宏胜 编辑\谢孟倩

         1月5日,安徽新媒体集团于颍上召开“中安时评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如何加强时评工作、打造时评品牌栏目进行交流探讨,畅谈、分享了从事网评工作的收获。现将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江锡钰:中安时评品牌栏目宛新平,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守正,除了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之外,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集中到一点,就是“皖评皖味”,还是要以评论安徽的新闻为主。创新,就是在写法、形式上要有新意,接地气,多关注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文字要生动活泼,不可用空话套话去追求高大上。

胡国新:一直以来,中安时评以其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及“正”“强”“新”“保”的品牌理念,始终传播着党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呼声,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刘根生:“中安时评”的名称过于普通且缺乏个性,可以用“宛新平”取而代之,下设“今日头条”“锐评”“徽风”“文谈”“众议”等子栏目或板块,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好安徽网络时评的拳头产品。

尹贵龙:对2019年网络评论工作提三点建议。一是集中优势团队加强策划和制作。重点打造几件质量较高的新闻作品、爆款产品,全力冲击新闻奖项。二是立足本地资源,打造网评“新品牌”。在宛新平、万均客等现有品牌的基础上,挑选好网评作者,针对不同选题,提供更好的网评条件,提升作品高度和作者知名度。三是提升网评传播率。现在是全媒体、融媒体时代,可以依托新媒体的中央厨房,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号、客户端和传统媒体等多种传播矩阵,全方位、全视域传播。四是完善用稿制度。建立完善自主投稿、定向约稿、全省推送、全国推送等多元化、阶梯式用稿、激励机制。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杜绝一稿多投、抄袭洗稿等不正之风。

王婷:建议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一大一小”的结合:既要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撰写大气有历史厚重感的评论;又要注重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小事,撰写有温度接地气的评论。二是“持久战”与“速决战”的结合:评论栏目在于常态化更新,为此,网评工作者要坚持久久为功,多写精品评论;新媒体集团以及中安在线,对于一些可能引发热议的事情,及时设置议题,加快审核速度,确保网评员第一时间发声,抢占先机。三是坚持“硬度”与“软度”的结合。除了传统的监督类评论文章,还可以考虑采用诗歌、散文等更多体裁撰写评论,海纳百川、不拘一格,增强栏目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此外,建议对一些评论栏目进行整合,创设一个突出个性、彰显特长,又与新时代要求相契合的栏目标题,确保“好听好记”、“别具一格”。

徐建辉:建议考虑整合栏目,形成拳头效应,同时扩大内容定位,评论的新闻来源应不限于发生于本省的新闻事件。另外,时评的生命力在时效性,要加快审稿速度,做到“快评快播”。

程帮文:希望中安时评在新的一年里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要在中安在线首页显著位置定期推荐知名时评,并且多终端发布;要在坚持正面宣传主基调上,加大批评导向时评力度,敢发一些辣味重、导向明、可读性强的文章,打响叫响时评品牌。

朱启业:网络评论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纸媒评论的写作方式,已经成为针砭时弊、弘扬网络正能量、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打造清朗网络最有效的一把“利器”。同时,因其文风不拘一格,舆论导向正确,逻辑性强和思辨性强,网络评论现在已经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环境的“点睛之笔”。写网络评论,一定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带着传播的思维写网评。事实上,从中安在线最近被其他媒体和网络平台转(刊)发的网络评论中,也能看出来,越是具有网络传播思维的评论,越是能受各大媒体平台的青睐,也越能受到网民欢迎。

朱波:要想把“宛新平”打造成评论品牌,必须以关注民生的视角,瞄准安徽大事小情,敢发声、早发声、发准声,让“徽皖”十足的评论文章多登“宛新平”这一大雅之堂。只要重磅评论文章发多了,就能冲击各类新闻奖。

蔡正青:因为深感时评工作有意思、有意义,多年来,时评写作已融入我的生活之中。虽然写时评不是本职工作,但要以责任和担当,以奉献精神出色地完成。力求力度深度速度。不断学习,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群众立场,辨别真善美,识别假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能:新时代呼吁新气象,新事业更需新作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愿中安在线、中安时评继续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任务,创作刊发一批具有传播正能量、彰显真理力量、提升价值含量的网络宣传新闻稿件,进一步提升传播能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宣传品牌。

王旭东:打造中安时评的品牌,不妨突出一个重点,那就是“宛新平”。具体来讲,一要增加“宛新平”发稿篇数,尽量做到“天天见”;二要提升“宛新平”内在质量,除了自由来稿外,通过策划进行约稿组稿;三要增添“宛新平”传播载体,尤其要占领移动互联网阵地。

童宏胜:希望2019年中安时评更上层楼,思路决定高度,2019年应多出有深度的精品,多出有温度的亮点。在选稿方面,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在培养作者方面,既要培养重点写手,又要培育新人,多播种希望的种子,让新人辈出。

杨鹏程:评论工作归根结底要有队伍、有产品、有平台,要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实际,加强平台和品牌建设,建设评论矩阵,激活评论文章的传播力。要把握好“融”字,“融合”“融心”,让评论员融入到栏目建设和运行中。在建设“中安时评”PC端基础上,要精心打造“宛新平”微信公众号。要常态化组织培训交流,分专题组织评论实践,及时发布评论指引,组织季度性评论工作回顾小结。要鼓励写作创新。评论作品并不就是千字文,还可以有动漫、沙画、表情包、音视频等,鼓励生产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冲击力的正能量作品。

冯家胜:要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一个品牌。目前,宛新平选稿边界过小,限定了稿源。有量变方能提升质变,建议将“宛新平”与“万钧客”合并,扩大外延,丰富其内涵。不但要唱赞歌,也要允许有批评,正当的批评更是种爱护。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