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锐评

  • 2024-12-12 11:1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罗淇尹

  近年来,中央持续有效规范基层证明事项,明确提出“凡缺乏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等依据的证明事项,党政群机构一律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出具”。一些地方也出台配套政策文件,以达到为基层减负效果。但近日有媒体走访发现,一些企业和单位要求村民到村、社区开具“婚姻关系证明”“贷款证明”等,这些证明,有部分是职责范围内应该开具的,有大部分则是不应开或无法开的,让一个基层单位开具不属于自身职能职责范围内的证明,让不少村干部犯了难,也让群众叹了气。

  为何会出现开不了的证明呢?首先源于群众、企业对政务服务的了解度不高。各项证明对应的是各项职责,均有相关单位予以负责。一股脑地找乡镇、找村社,侧面体现出群众对政务工作的不了解、不熟悉。其次源于上级单位对基层一线不合理的责任摊派行为。证明事项本身是带有效力属性,深层次上是政府单位为群众个人提供的担保凭证,只要将开具证明的责任推卸给基层单位,就能将压力与风险向下分摊,打造躲责的空间。再次源于单位之间权责界限不清晰。部门证明事项五花八门,可能涉及多个单位,很难说清归于哪一级部门负责,就有可能造成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

  开具证明事项本质上是基层单位履职的组成部分,也是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若无端多出了一批不应开具的事项,既会混淆各单位的职能职责,还会加重基层运转负担。若证明事项不属于管辖范畴,却本着便民的立场,在不了解情况的背景下硬着头皮开具,有可能就会造成信息差,出现衍生负面后果,到头来“好心办坏事”。若直接强硬地告知群众无法开具的事实,也无法进一步解释在哪里开具、如何开具等问题,就会影响单位公信力,也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综合来看,规范证明事项确有必要。

  规范证明事项的目的是利民减负,其中利民是首要标准,减负是工作要求,这意味着规范需减量不减效。要聚焦基层一线“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将基层发展规划与全局发展目标统筹起来,将基层发展实际与上级工作要求结合起来,制定权责事项清单,并加强对清单内事项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评价,确保上下配合、各司其职。要以“上级多担当、基层卸负担”的思路,根据权责清单规范要求村社一级出具的证明事项,最大力度减少为向下摊责任、压担子所出具的证明材料,既让群众“少跑路”,又让基层“少压力”。要加大对政务服务的宣传力度,通过进社区、进小区讲解证明事项在哪办、怎么办,帮助群众更好更快处理事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完善区域一键办理、一键评价等功能,提高办理实效。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