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教育机构责任纠纷案件,将学生在校内受伤的责任界定问题再次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在这起案件中,初三学生小李在体育课上练习中考体育项目时不慎摔倒受伤。小李及其家长认为,任课教师未能提供必要指导和保护,学校应承担侵权责任。但是,法院最终判决驳回了小李的全部诉讼请求。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备受关注,而在处理这些事件时,“按闹担责”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面对校园安全事件时,很多学校有些“怕”。一般情况下,学校总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在出现学生意外受伤时会想办法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化解家校矛盾,即使学校没有过错,有时候,妥协也在所难免。
“按闹担责”不仅给学校带来诸多困扰,也不利于校园安全的长效保障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按闹担责”让本无过错的学校被迫承担不合理责任。长此以往,学校会陷入两难境地,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畏首畏尾。例如,一些学校因担心学生受伤引发家长无理取闹,减少了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的设置,这使得学生失去了许多锻炼和拓宽视野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按闹担责”也容易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让一些家长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闹就能获得利益,而不是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
在学校安全事件处理方面,首先应依据法律法规明确责任界定。像此次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学生体育课受伤案件,法院综合多方面因素判定学校已尽到教育、管理职责而免责,这为类似案件提供了范例。学校若在场地设施安全、教学安排合理、教师履职到位、事故处理及时等方面无明显过失,就不应被随意追责。其次,家长应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是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在校园安全事件发生时保持理性,积极与学校沟通协商,共同探寻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将责任推给学校。再者,学校自身也应积极作为。一方面,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如上海市进才实验小学教学生正确摔倒的方法,上海市古美学校编制安全预案、开展急救培训等;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增进理解与信任,如开展安全教育宣讲活动等。
此外,建立完善的意外伤害风险分担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配备相关责任保险等方式,在意外发生时能有合理的经济补偿途径,减轻学校和家庭的负担。只有厘清各方责任,杜绝“按闹担责”,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让学校安心办学,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育回归本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生态与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