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莲花山公园举办勒杜鹃赏花周、音乐节等活动,人流量激增,公园里的女厕排起长龙,不少孩子也排在队伍里。虽然公园安置了一些智能移动公厕,并有周边公厕指引,仍无法满足大量的如厕需求。与此同时,旁边的男厕无需排队,与女厕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近日,新华社“焦点”栏目记者走访多地景区、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发现女厕所排队现象普遍存在。
“女厕排队之困”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最近几年,每逢节假日,几乎所有景区及车站等公众场所,在爆出“人从众”这一现象的同时,也使得“女厕排队”这一话题时时引起媒体的关注,而广大女性,在尴尬不已的同时,对此更是吐槽不已。
事实上,这种现象也并非仅仅集中于节假日的景区,在其他场合也时有发生。2023年10月28日早上,济南大学大三女生凌甜把101封挂号建议信寄给省内101所高校的校长。信件的主要内容是,呼吁增加女厕厕位,改善女大学生在校园里如厕难的问题,让课间上厕所的女生不必再长时间排队。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两性生理结构差异。据统计,女性如厕平均时间约为男性的2.3倍。而如果遇上特殊时期,女性如厕的时间必然更长。此外,传统公厕设计往往忽视了男女厕位比例的差异,1:1的面积分配看似公平,但实际使用中女性需要更多的厕位。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承担着陪同子女上厕所、为幼儿更换尿布等责任,这种额外的负担,进一步加剧了女厕紧缺的程度。
女性如厕排队等候时间过长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出行和游玩体验。节假日期间,这一现象也常常导致了游客与游客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容易导致游客与景区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们考虑得更为深远,那么,这一现象,也折射出社会文明的欠缺。因为,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保障不同群体的正常如厕权,是人性化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对保护女性、尊重女性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正如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厕所专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梁骥所言,“厕所是社会文明的尺度。在厕所这件事上,男女平等不是男女厕所面积相等、厕位相等,而是女性应当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如厕权利。”换言之,我们在保护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如厕权利方面,还是存在着相当的欠缺。这种欠缺的集中表现就是:虽然住房城乡建设部早在2016年批准颁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就已明确规定,人流量较大地区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为2:1。只是,这一行业标准并非强制性条文,在实际规划和建造中,仍有大量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公共厕所存在。因此,就事论事,从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角度思考,将这一行业标准改为强制性标准,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即便一时无法做到这点,化解“女厕排队”尴尬,其实也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其中,建设可实现男女厕位快速转换的“潮汐公厕”就是富有实效的举措之一。可见,只要意识到这一问题,明确监管主体责任,下决心进行改善,女厕排队之困,完全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厕所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下决心解决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切实保障不同群体的正常如厕权,这不仅彰显社会的文明,更是直接的“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暖心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