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锐评

  • 2023-06-05 16:0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范德洲

  孩子中午不午睡,扣分;坐姿不正确,扣分;周一不穿礼仪服,扣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款覆盖3000万学生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应用甚广。这款App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公开评比。有的学校排名结果还与评先评优挂钩。不少家长、学生对此产生新的焦虑。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是方向也是趋势,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育评价难题提供新的可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切不可把教育数字化“好经”念歪了。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更新,今天,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除了重视结果,也越来越重视过程。这显然是正确的。一方面,过程显然是结果的前提。虽然结果存在偶然性,但是,过程依旧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结果,也有着一定的片面性,而注重整个过程,则便于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不过,过程性评价也存在一个难点,即评价材料的收集。正是出于解决这一难点,借助“数字化”这股东风,包括“班级优化大师”这一类App也就应运而生。

  理论上看,这显然是好事。但实际操作过程,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偏差。就上述这款App而言,它已经将学生的一切,都囊括为评价材料,并加以量化与公示。这首先是违背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学校、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也明确要求教师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规定,推荐使用的教育App也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

  与此同时,“一切均被量化”看似全面,却也容易导致主次不分,甚至是本末倒置。学生的成长,确实需要我们关注其方方面面,但是,这样的关注,并不是一网打尽。不要说未成年人,即便是成年人,面对“一切均被量化”的评价,并且公示,甚至作为奖惩的标准,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受得了。同时,“一切均被量化”也平添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负担。

  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荐使用App的监管;对现有的应用如何进入校园进行倒查。否则,这样的“歪经”必然层出不穷。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