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时评 > 锐评

“食品级”的误导不能止于“剧透”

时间:2021-10-20 10:30:42

  10月1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文章《“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强调,不存在食品级的化妆品,化妆品的安全性与是否可食用并无关系。一方面,一些化妆品企业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同样可以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因此借机称其化妆品为“食品级”,暗示吃了也没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评估化妆品是否安全,需要依据其原料安全性、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使用方式、贮存条件等等评判。

  如果我们对商业广告稍加关注,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它们在推广商品与服务的同时,也会生造大量“新鲜词语”,而眼下正火的“食品级”就是一个例子。所谓“食品级”化妆品,顾名思义,也就是某种化妆品可以纯粹到直接食用,而能够直接食用的化妆品显然是没有什么危害的。因而,这种化妆品自然可以放心大胆地涂抹。而事实上,正如“有识之士”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包括添加剂的食品与化妆品。以食品为例,哪怕是传统食品的代表——豆腐,早在其诞生之日起,里面就有今天所说的添加剂。真正直接食用的豆腐尚且如此,何况今天的化妆品呢?

  显然,这又是一个噱头。面对这样的噱头,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自然应该保持一份冷静与理性,既不要盲目轻信,更不必一味跟风,否则,只能被某些广告大收“智商税”。因此,相应职能部门,及时予以“剧透”,提醒广大消费者擦亮双眼,保持理性,从而避免跟风上当,这应该是尽责之举。不过,从根本上说,这显然不应该由消费者承担相应责任。身为普通消费者,没有人能够做到“百科全书”,而广告中的“噱头”与“擦边球”现象,却又是多得不可胜数。

  因此,作为职能部门,面对“食品级”这类极尽坑蒙拐骗之能的“噱头”与“擦边球”,却又不能止于“剧透”,而应直接依法监管并追究责任。只有追究责任,使得那些大玩“噱头”之徒为此付出“刻骨铭心”的代价,深刻认识到大玩噱头完全得不偿失,甚至身败名裂,这样的伎俩才会真正销声匿迹。

  另一方面,“食品级”之类的噱头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监管乏力、惩戒乏力,与相应的界定不够明确有着直接的关系,使得见利忘义之辈有着足够的空间大玩“噱头”,大打“擦边球”。为了杜绝“苍蝇叮上有缝的蛋”,及时修订或补充相应表述,最大程度地压缩直至消除“可乘之机”,这对于职能部门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噱头”铺天盖地。而“噱头”与“擦边球”的铺天盖地,无论是对于消费者个体,还是对于整个经济的良性发展,都是“伤不起”。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范德洲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