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锐评

  • 2021-04-21 10:5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孙祁岗

  为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2001年开始,我国农村地区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寄宿生人数快速上升,几百万农村儿童早早开始过上寄宿制生活。2012年9月,为规范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要求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住宿生人数依然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住宿生低龄化现象并未引起一些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和警惕。

  “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消除“教育不公平”,让农村孩子也能“公平”地接受“优质教育”。教育学专家尹建莉则质疑,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获得“公平的教育”,却夺走了他享爱母爱和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对“公平”的追求,是不是制造了更大的不公平?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要求: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安徽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建设标准》也明确强调,农村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然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是,现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外,几乎都住宿。小学原来是五、六年级住宿,现在是三、四年级,甚至更低年级的学生也开始住宿,他们当中很多人上学路途时间并未超过半小时。住宿生低龄化现象暴露出我们有些地方和学校对寄宿制的弊端认识不足,对寄宿制给学生身心健康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据覆盖1.7万多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心理、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令人忧虑。报告认为,寄宿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发展、校园关系和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笔者留意到,寄宿制学生长期缺乏亲情交流和呵护,课余文娱活动贫乏,封闭的校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住宿生在情感、心理上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低龄住宿对学生身高、体重、睡眠及情感的负面影响。相关脑神经科学研究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过早住宿在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培养,正常情感及心理养成方面,对低龄住宿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深远的,有些不良影响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的。住宿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减反增,寄宿制弊端对学生成绩的负面影响远超办学条件改善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正向影响,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要对寄宿制学校的弊端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尽可能减轻其对住宿生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对孩子来说,不会比和母亲在一起生活更珍贵。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最重要的是活化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应该开展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丰富学校的生活,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然而,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虽然硬件上有很大提升,但在师资配备上依然有很大缺口,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音、体、美老师,更不必说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师了。本该由专业老师承担的工作只能由值班教师兼职,他们在承担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父母、保姆、保安、医生、安全教育”等多项职责,面对现状也是有心无力,没时间也没有精力“活化校园文化环境”。

  然而,家长因为务工或务农,没有时间接送,出于自己省事的目的,或者望子成龙,认为学生住校对学生学业有利,也乐于让学生住校,提前适应集体生活。对学校而言,学生住校不仅规避了诸如防溺水,交通事故等风险,而且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教学时间相应就多,有利于提升和巩固教学效果。赞同学生住校者认为,住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如何学会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

  然而事实上,以笔者20多年的带班经验来看,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愉快,拉帮结派,孤立某个同学的事时有发生。特别是身体残疾,家庭困难,个性较强,生活、卫生习惯不好的学生更易受到同学排挤甚至欺凌,因学习和人际交往压力所带来的内心孤独感无法排解的学生不在少数。从媒体报道来看,住宿生心理问题突出,辍学甚至自残的案例也有。教育学专家尹建莉曾尖锐地指出,寄宿制下的孩子就是半个孤儿院孤儿。笔者发现,在这些“心理孤儿”身上,性格孤僻、叛逆,缺乏安全感,缺乏责任感,容易走极端等问题较为普遍。作息不规律、手机沉迷、厌学、没有精神等一些抑郁早期状态也并未引起学校和家长重视。此种现象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带来了明显阻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了巨额资金,硬件设施越来越好,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乡村教师生活津贴、教师周转房等教育民生工程相继实施推进,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处于下滑状态,甚至不得不“一撤了之”。在“寄宿制学校广泛存在”这一前提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寄宿环境对孩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勇气直面并解决寄宿带来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下滑与寄宿制有没有直接关系,目前学界没有定论,但住宿生低龄化对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建立以及身心健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确是显而易见的。据笔者所知,目前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作息时间和中学基本保持一致。而课后时间,特别是晚自习时段,只有值班教师一人管理多个班级。学生完成当天不多的作业后,基本上都处于聊天、吃零食、打闹的状态。自律性不强的孩子很容易受周围学生影响,逐渐养成的作业抄袭,作息不规律,上课没精神,课后疯玩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仅靠七年级一年很难改变,进入八年级,学科难度进一步增加,在学习上,很多学生已经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学习上的挫败,让他们变得沉默寡言或是沉迷于网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最出色的学校是家庭,最好的老师是父母。笔者以为,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关爱,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关爱便是陪伴,亲情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品,尤其是小学低龄儿童。笔者所带这届七年级学生全部住宿,且几乎都是留守儿童,而单亲家庭则占了一多半。班上有两位女生,一位男生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语言交流障碍,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只能与家长进行沟通,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学业不行,只要身心健康,孩子们未来还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可是身心健康受损,影响的将是孩子们未来的终生幸福。教育即生长,不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显然不是好的教育。为此,笔者呼吁,必须禁止低龄儿童“非必要”住宿,坚决遏制住宿生低龄化倾向。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