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时评 > 锐评

用硬制度刹住问责“走偏”之风

时间:2021-04-20 15:01:25

  近期,记者在基层调研走访时,部分基层干部坦言:期盼层层向基层甩锅的压力能减一点、随意粗暴的问责能少一点。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然而,有的地方将问责数量作为衡量整治效果的标准,导致凑数式问责频现;有的地方将临时化、项目制的工作责任强压给下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导致基层的额外工作增添问责风险;有的地方还推崇计时式问责,不顾地方实际,“刚播种就要收获”……凡此种种,不仅伤害基层干部感情,结果也难以服众,更削弱了问责的权威性。

  何以如此?首先,有的地方没有仔细分析责任落实情况、实际工作情况、具体细节情形等,只强调“逢人必问”“逢事必责”,到处树立“靶标”,其结果必然是“泛化式问责”。其次,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任务,滥下“问责指标”,导致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可劲问,是典型的“凑数式问责”。此外,还有的地方为了“交差”或平息舆论,通过找几个“顶罪羊”以达到所谓的“息事宁人”,实属“背锅式问责”。

  诚然,问责如同给党员干部套上了“紧箍咒”,不少干部的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自觉干事的多了,履职不力的少了,群众办事更方便了。但一旦问责“走偏”,不仅干部不接受、群众不认可,使问责的精准度大打折扣,也助长了形式主义。为此,一方面要抓住外显的“形”,在实施问责中,只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区分好主观和客观原因,才能打准打实问责板子。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内在的“魂”,问责只是手段,负责才是目的,只有把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相结合,用硬制度刹住基层问责“走偏”之风,方能引导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放在服务群众、狠抓落实上。

  总支,问责“利剑”不仅在剑之锋利,更在挥剑之精准。既要敢于“亮剑”、从严问责,也要找准“七寸”、精准问责,把握好尺度,切不可矫枉过正,更不能权大于法。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安子州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