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时评 > 锐评

融民风学风师风的品格教育造就博士村“神话”

时间:2021-01-13 09:21:34

  安徽省潜山市有一个以水为名的村子——逆水村,称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复计算)。外人将逆水村称之为“博士村”。

  地处大山深处的逆水村,因为山势的强行阻挡,造就了河水自东向西流的特殊地貌,该村也因此得名。虽然被群山阻挡,但未能让祖祖辈辈的村民低头,反倒在他们身上激发出“逆水行舟,力争上游”的倔劲。直到今天,不少人家的中堂上还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条幅,时刻勉励后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20世纪九十年代,教育经费有限,逆水村再苦再难,对教育投入还是舍得的。一方面,村办企业不仅带头筹集学校迁建费用,还为全村小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附加费买单;除了负责民办老师的全部工资外,学校还根据全县统考的成绩对老师进行奖励,在1995年老师工资每月才100多元时,一位数学老师拿到的奖金就高达1000元。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念书,当地首批发展致富的企业家设立个人助学基金,村里的孩子,考取大学奖300元、中专奖200元、高中奖100元,这在当年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与此同时,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学风师风实现师生间良性互动。20多年前,有一次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几天没来上课,座位一直空着。在当时电话、网络还没有覆盖到小山村里,老师硬是走了20公里的山路,前去家访。原来该生家里有人受伤,需要他在家照顾。老师不但没有责怪,还连续一周时间,晚上步行前往学生家义务补课,帮他跟上进度。此事充分彰显老师时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正是这些舍命燃烧自己的“乡村红烛”,不仅擎起山村希望的火束,而且在村民眼中,老师的地位最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老师在家族议事中也拥有至高的“话语权”,作为乡贤更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时邻里之间的矛盾,老师去调解很管用”。

  尽管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品格教育一直是逆水村人不变的精神传承。也许正是逆水村孩子从小上山下水,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帮着家长做家务、做农活儿,养成尊师重学、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让他们终身受益。正如潜山市教育局局长石敬忠所说:“这些年来,众多案例证实,集中精力抓品格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生成绩,反而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在他看来,当年逆水村的孩子,正是沿着这条“品格之路”走到了成功的彼岸。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刘纯银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