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时评 > 融媒评论

徽喜鹊漫评:“亮剑”作风顽疾,凝聚实干合力

时间:2022-07-15 09:47:04

  编者按:作风事关党风政风,关系人心向背。好的作风金不换,是干事创业的“强引擎”,必须发扬光大;作风顽疾害人不浅,是阻碍发展的“拦路石”,必须“铁腕”根治。7月2日,在安徽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二季度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郑栅洁把脉作风问题,对少数地方存在的“虚、躲、冷、粗、假”作风顽疾痼瘴提出批评,“点醒”那些不在“状态”的干部。全省上下当引以为戒,强作风、树正气,立新风、干实事,锚定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宏伟目标笃定前进,用实干托举幸福江淮“出圈”。

微信图片_20220715092948.jpg

  “虚”

  一些党员干部对“务虚功”情有独钟。占着位子不办事,顶着乌纱帽自我陶醉,每天掐着点“打卡”,正襟危坐“站台”,案头待办的材料文件却堆成山,光说漂亮话、做样子活,看似兢兢业业,实则摆样子、造虚像,白白浪费了大把大好时光和机遇。

  “为官不为”,不但糊弄群众,仅“走流程”就能“跑断腿”,滋生“官本位”,还容易污染了一方干事创业生态,带坏一方风气。

  安徽改作风雷厉风行,其中第一拳就打向走虚的“稻草人”。“新春第一会”拉出“五做到”清单,其中第一条就要求做到对标对表,强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能“揣着糊涂装明白”,也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人心恶虚贵重实,群众认干不认说。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当与“虚”绝缘,既“出题”又“答卷”,既“坐诊”又“号脉”,把自身职责扛在肩上,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在是与非、虚与实等问题上,立场坚定、行动务实,埋头真抓、撸袖真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微信图片_20220715092952.jpg

  “躲”

  有人说:洗多碗的容易打碎碗。这是一种不作为、懒作为、怕担责的借口,根子深处是思想在“滑坡”。一些党员干部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冲”的劲头不足,“躲”的功夫了得;还有的领导干部只想揽权不愿担责,只想出彩不愿出力,躲避矛盾、明哲保身,“新官不理旧账”不同程度存在。凡此种种,究其原因,都是“政绩观”出了偏差。

  为官者,必须为民谋利。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为民服务的岗位亦是如此。如果面对群众玩“花拳绣腿”,不使办事的“真功夫”,就会误了百姓的“心头事”。久而久之,小事成大事,大事变成坏事,影响党的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

  逐浪向前,一篙松劲退千寻。安徽正处于向更高能级进发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推动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农业,还是深度融入长三角、稳驭经济航船……哪一样都不是轻松就能实现的。

  潮涌江淮风帆起,每一朵奔腾的“浪花”都弥足珍贵。党员领导干部当带头冲,站好为民服务的每一班岗,既要接好权力的“接力棒”,又要种好为民服务的“责任田”,不怕多“洗碗”,遇事多出力,事无巨细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心头事”,把江淮父老的心紧紧拢在一起。如此,才能形成同心奋斗的更大合力。

微信图片_20220715092955.jpg

  “冷”

  “热心肠”与“冷脸面”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为民服务的必备“基本功”,后者则令百姓深恶痛绝。面向群众一副冷面孔,即便办成了事,群众心里也会有点“堵”。

  俗话说得好:“煮饭要旺火塘,做事要热心肠。”一些干部服务“冷冰冰”,让人觉得脸难看、事难办,归根结底是得了冷漠症,不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作风新风劲吹江淮。“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真心真意真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省委领导带头下访接访,到各市县层层跟进,真情办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安徽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服务好不好,群众心里有杆秤。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改两为”持续向纵深推进,促动营商环境向好、群众满意度提升、干部作风更实,这些都是市场主体、人民群众看得见的“获得感”。全省上下应持续保持“一心为民”的强火候,心里装着服务对象,全力帮助服务对象,以服务的“热心肠”“旺火塘”换取企业的心安、百姓的心宽,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干作为持续温暖民心、凝聚民力。

微信图片_20220715093000.jpg

  “粗”

  政策是引领发展的“指挥棒”。政策有远见、接地气、可操作,就能为发展注入正向力。反之,就会掣肘发展,带来被动。

  现实中,一些决策就缺乏论证,政策朝令夕改,这让基层不知该如何抓落实。政策“失灵”,很大程度上是前期缺乏调研,缺少论证。此外,也不排除一些领导干部凭“老技术”“老套路”解决新问题,决策时拍脑袋、承诺时拍胸脯,习惯用“旧钥匙”开新锁,直到号令“上路”时才发现考虑不周全。朝令夕改,令令不“灵”,这样的“粗放型”管理,不仅给基层增添了麻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为政府形象降了格。

  政策即“令”,“令”有效力,关键在说话管用。这些年,安徽多领域日益走向全国第一方阵,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建章立制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无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首创“林长制”护航生态建设,还是省级领导接访下访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以“大接访”做好为民服务“大文章”,政策“指挥棒”可谓精准点题、强劲领航。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推动决策部署、政策指令由“粗”向“细”,继而转“实”,这是全省各地的必备功。要摒弃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做实做深调研,力争做到看远、看深、看细,让指令管用,让政策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广泛惠及民生福祉。

微信图片_20220715092958.jpg

  “假”

  “统计+估计”,数据作假误导人。一旦影响决策,造成误判,将带来严重后果,绝非小事。“假”字拆开来,旁边是个“人”。人立得正,见“假”就打;人动歪心思,容易“造假”。现实中,一些领域数据造假、统计注“水”等现象时有发生——表面好看的“成绩”,实际是一戳就破的“浆糊纸”,经不起省委、省政府的检验。

  从年初定目标,到逐月逐日抓兑现,“量”积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会变“质”,造成数据“塌方”,决策“失真”,延误发展不说,还贻害百姓。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深层次是心不诚、业不勤,心中没有装着老百姓,把心思用错了地方。

  “千万不要低估省委抓落实的信心决心。”安徽从今年开始,季度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工作会议雷打不动,二季度更是首次把工作评议扩大到省直单位和104个县(市、区)。公开晒成绩、比数据,公开揭短亮丑,公开点评促动,让阶段的发展成绩公开接受“检阅”,就是要推动各地实打实、真对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谋发展、求进步。

  与“假”为敌,见“假”就打,让作假者付出代价,当成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干事创业的征途上,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喊哗众取宠的口号、不定脱离实际的目标、不作兑现不了的承诺,一年接着一年干,踏踏实实向前推,干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共同织就锦绣江淮的幸福明天。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宛新平工作室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