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时评 > 融媒评论

【徽喜鹊漫评】共建“长三角”互联互通的“徽”煌未来

时间:2020-08-27 11:02:08

微信图片_20200827101621.jpg

  近年来,安徽铁路发展日新月异。目前,长三角地区高铁线路已有24条,其中有10条线路经过安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2165公里,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县域铁路覆盖率超过80%。阡陌交通,纵横交错。高铁网的不断密集,带来的是交通、信息、科技、金融、能源、人才要素的聚集,画好了经济社会同向发展的“同心圆”。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当中挖掘发展规律并顺势而为,中国人的“务实”、“智慧”,从这条跨越两千多年的古训中可见一斑。这条古训也是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成果的生动诠释,纵观十几年来长三角铁路发展以及沿线的交通发展带来的城市红利,不难看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正确性,重要性和成果性。在全国经济板块中,长三角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为今后互联互通共建“长三角”的“徽”煌未来注入了强大动力。

  交通互联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就以商(丘)合(肥)杭(州)高铁为例,这条快速通道不仅纵贯安徽南北,拉近了皖南皖北的时空距离,也助力豫皖浙实现高铁无缝对接,进一步加快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让长三角地区“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逐步变为现实。说到经济,安徽弱于浙江,但随着长三角铁路的建设,上海及浙江地区经济优势会辐射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徽及苏北地区,而不断完善的高速铁路网,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有利于推动沿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更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注入磅礴伟力。

  元素互通多领域多地共同创新。“互联”是合作的前提,能让沿线的各种要素迸发活力、积极互通、共同创新。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在沿线枢纽城市的相连,打通交通壁垒,才能够让“流动火车”带动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流动,激发“流动中国”的“一池春水”。人才互通,随之而来的科技进步,以科技为地方发展赋能;资金互通,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大的金融力量;商品互通,随之而来的市场优化,增强一个地方的吸引力。人才、资金、商品互通,能促进科技进步,壮大经济,优化市场,增强科技力量、金融力量和市场吸引力,为推动地方发展注入了磅礴力量。要迸发多样发展元素的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工作,才能加速经济发展,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城市共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从笔墨酣畅的“大写意”,转向精致细腻的“工笔画”,这意味着未来将走向更高质量、更高精度的城市间合作。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通过交通串联城市,发展一体化战略,更多城市打破经济文化间的隔阂,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地释放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是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挖掘城市的新潜能。而且不仅仅止步于本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下一步更需承担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这才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意义所在。

  潮涌长三角,扬帆正当时。未来,随着长三角铁路网的建立健全,沪苏浙皖“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越来越大的“朋友圈”“经济圈”“旅游圈”会成为新的发展动力。全域纳入长三角,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要善于抓住机遇,搭乘“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快车,更好地向前奔跑,才能打造更加“徽”煌的未来。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文:孙昊 图:宋宜桐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