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是凝聚民心、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这一重要论断向我们揭示,只有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坚决整治作风积弊,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不断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
以“零容忍”划定作风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中央八项规定不是“橡皮泥”,而是“铁栅栏”,这向全社会释放了党中央以雷霆手段扭转不良风气的坚决态度和作风建设没有缓冲期的鲜明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查处“四风”问题116.7万起、处分108.1万人,这些数据是对八项规定“红线”不可触碰的有力诠释。作风建设就是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划定红线底线、杜绝含糊不清,对任何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行为露头即打、绝不姑息,维护纪律的权威性。
以“持久战”筑牢作风堤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作风积弊具有顽固性,松一松就会反弹,让一让就会溃堤。作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只有推动“一时严”变为“一直严”,才能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仍然不断出现,我们要打破“运动式治理”的思维定式,时刻警惕“松劲歇脚”心态、“疲劳厌战”情绪,发扬钉钉子精神,既要紧盯节假日“四风”反弹的“老时间”,也要关注电子礼品卡、快递送礼等“新套路”;既要拔除“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软钉子”,也要破除“重留痕、轻实效”的“虚把式”。以更大力度、更强韧劲,抓一件是一件,把作风建设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做彻底,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治理成效”升华为“化风成俗”。
以“民心秤”衡量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执政地位和力量,都来自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还是新时代“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都是我们党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诠释。作风建设的考场在群众的口碑里、心坎上,各级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事关党的形象。要摆正作风、树牢宗旨,多听群众呼声,看看群众的“痛点”有没有解决、群众的“期盼”有没有回应,在工作中少“走形式”多“走心”,把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让作风建设的每一步都踏在群众满意的鼓点上。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优良作风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更是我们党攻坚克难的重要制胜法宝。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以“态度坚决”划清底线、以“一以贯之”巩固成效、以“为民初心”锚定方向,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