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警示“身边人”。一例又一例反面典型无不警示我们,只有推动监督端口前移、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把日常监督做细做实,使监督常在、形成常态,才能有效防止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从“好同志”变为“阶下囚”。
上医治未病。无病而先防,初病早医治,才能真正保证人的健康。开展监督工作,不仅要精准发现问题,为审查调查和问责处置打下坚实基础,还要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做到关口前移、防患未然。贪腐分子大多经历从小错到大错、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经历从“小偷针”到“大偷牛”的演变。实践证明,在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犯错误之前,以有效监督把问题解决在未萌之时,确保其正确行使权力,成本低、代价小,是最节约有效的方式。
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就要切实前移监督端口。监督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等线索“送上门来”。实际上,人们对落马官员的关注,多聚焦在日常工作作风,如常听到作风霸道、纪律规矩意识差、交友随便、家教不严等评价,这都说明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蜕化变质的过程并非没有蛛丝马迹可寻。这就要推动监督端口前移,避免“坐堂门诊式”被动监督,通过参加党委(党组)会议、专项检查、开展谈话函询、排查廉政风险点、派员参加巡视巡察和督促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会等,现场监督、掌握情况,主动并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这样,才能做到“防病于未发之前”“治病于初起之时”。
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就要敢于唱黑脸当包公。监督是得罪人的活。监督,意味着要同不良现象作斗争,要经常跟别人红脸,成为别人眼中的“讨人嫌”。如果说善于发现苗头性体现的是能力和本领,那么敢于较真、动辄则咎考验的是党性和担当。只有发现苗头性问题就立即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绝不搞一团和气的好人主义、小节无碍大局的自由放任、“家丑不可外扬”的遮丑护短,当战士不当绅士,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在党员干部处于违纪违法边缘时就果断严肃指出、拉上一把,才能把问题解决于未萌之时、解决在基层。
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就要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千千万万的群众,就像无处不在的“探头”,违纪违法问题“潜伏”再深也能发现,“马甲”再多也能识破。监督是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同样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此,要完善群众参与监督机制,拓宽群众反映意见、信访举报渠道,发动更多群众一起行动起来,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新技术,编织更广、更密、更强大的监督网,对群众发现的问题线索快查快办,及时反馈处置结果,让群众感受到参与监督有结果、有价值,更好凝聚群众支持参与监督的强大力量。
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就要让干部习惯被监督。“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只有让干部感受到监督,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能习惯被监督。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感受到监督如影随形,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用监督加压又用信任加力。促进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贯通融合、协调协同,构建科学、严密、有效的监督网,促使党员干部清醒认识到,手握公权力就要自觉接受监督,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欢迎监督,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监督是一道“防火墙”,可以约束领导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监督是一套“杀毒软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的缺点,不至于酿成无可挽回的大错。坚持在日常监督上下功夫,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就一定能筑牢防止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犯错误的“第一道防线”,从源头上预防和惩处腐败,推动形成正气充盈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