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战略部署,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健全精准科学的知事识人体系”。考核评价是“风向标”,对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干部考核工作要坚持“精”字为魂,在“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用”上下足功夫,以考核之“利器”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精研细判”校准考核标尺。考核指标是干部工作的“指挥棒”,直接关乎政绩观的“风向标”。一方面,必须坚持政治标准是干部考核的第一标尺。强化对干部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等方面的考察测查,将干部在日常及关键时刻的政治表现,转化为可量化、有界定、可评判的“事件化”指标,把“四个意识”强不强、“四个自信”有没有、能不能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考核评价的最高权重项。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干部要“一票否决”。另一方面,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旧范式,构建“量体裁衣”的新标尺。坚持共性与个性双轮驱动,既设置政治忠诚、担当作为等“硬杠杠”,又结合地域特点、岗位特征设置“特色指标”,防止“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真正以精准标尺量出干部“含金量”。
“精耕细作”创新考核路径。“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干部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多维透视、考准考实。要打破“材料堆里找痕迹、会议室里听汇报”的传统窠臼,将“考场”延伸至乡村振兴主战场、改革发展最前沿、急难险重第一线,注重在“烟火气”中捕捉“担当指数”,在“泥土味”里丈量“奉献厚度”。要建立“五维成像”考核机制,坚持政治素质看“忠诚度”,工作实绩看“贡献度”,担当作为看“攻坚度”,群众口碑看“满意度”,廉洁自律看“纯净度”。通过“一线察、多方听、立体评”,既看“门面窗口”更察“后院角落”,既算显性功绩也算隐性成本,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看准摸透,破除“千人一面”之弊,让真才实学者“跃然纸上”。
“精准施策”强化考核运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考核的生命力在于结果运用,若“考用脱节”,则“指挥棒”必然失灵。要坚持把干部考核结果与物质奖励、精神激励、职务职级晋升、警示惩处等精准挂钩,对“优等生”既给“奖状”更给“舞台”,让“有为更有位”;对“及格生”既开“药方”更指“路径”,促“后进变先进”;对“差等生”既亮“黄牌”更挥“利剑”,令“沉疴现原形”。要强化“考育结合”,突出考核工作的“扶持”作用,对考核发现存在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欠缺但态度积极、潜力较大的干部,有针对性地进行“菜单式”“点穴式”调学调训、实战历练,帮助其补齐能力短板。同时,要健全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开内容和范围,让“脸上有光”和“背后出汗”同时存在,激发干部之间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内生动力,营造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