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全面提升干部推进现代化建设能力。需要看到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安于“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陷入事务主义的“假作为”,存在不愿接“烫手山芋”、不敢蹚“矛盾漩涡”、不会解“改革方程”等隐忧,能力素质与现代化建设需求不相匹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现实中,一些干部学习浮于表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其言而不知其义;有的在意识形态交锋中态度暧昧,对错误言论不敢发声亮剑;有的在重大考验前摇摆不定,本质上是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出现松动。要扎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转化工作,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规划专题课程,推行“清单导学、专题研学、辅导助学、实践验学”,抓实理论学习闭环体系。坚持从干部开展工作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实际成效等方面,多角度印证其政治立场、战略思维、斗争本领等核心素养,对学用脱节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将理论学习情况纳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述职评议必述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直接挂钩,倒逼干部学深悟透、知行合一。
延安时期359旅开垦南泥湾时,半数干部不识农具。王震将军带着参谋部白天扶犁开荒、晚上点油灯研读《土壤学》,硬是在黄土高原种出“陕北江南”,更培育出大批“懂打仗、会生产”的复合型干部。历史反复证明,战火硝烟里走出的将士最善冲锋,风吹浪打中成长的舵手最懂航行。传承百年大党的实践品格,方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锻造出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要坚持精准滴灌,区别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研究编制各类型干部“急需紧缺能力清单”,有针对性地开展“靶向补课”,提高干部高质量做好本职工作所必备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探索在干部培养中推行“揭榜挂帅”,结合地方发展客观实际,围绕重点改革任务发布“攻坚清单”,明确攻关目标、匹配攻坚专班、加强实战实训。常态化搭建干部交流历练平台,通过融入重大战略“外派”、对接上级部门“上派”、扎根基层磨炼“下派”、推动交流轮岗“互派”,帮助干部丰富经历、增长阅历,加快提升综合能力。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深圳特区初创时期,蛇口工业区挂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用敢闯敢试的事业愿景点燃干部奋斗激情;浙江推行“赛马机制”,将人才引进数、技术破壁率等20项指标量化赋分,连续三年排名前10%的干部优先晋升。激活干部潜能,既要搭建“看得见星辰”的事业平台,更需树牢“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各级组织部门要善当“伯乐”,把政治过硬、有真才实学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做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干部就选什么干部,干部能力素质匹配什么岗位就放到什么位置,以事业为杠杆撬动价值追求,以能上能下打破“躺平怪圈”,促使干部在“担子越压越硬”中实现能力跃迁,以能力大提升促进事业大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