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把握一种思想理论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的立足点。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就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日子是最大的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关怀和谆谆嘱托,不忘为民初心,站稳人民立场,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关键问题,为人民幸福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筑牢“我是谁”的身份根基,把人民之利举过头顶。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初心,熠熠生辉、永不磨灭;使命,代代传承、催人奋进。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亲民爱民的初心融入血脉,厚植“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高尚情怀,领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深刻内涵,把“为民造福”作为毕生追求,尽心尽力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紧要、最关键的利益诉求,在为人民谋福祉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向、同行,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期盼,实心实意解决民生难题,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
校准“为了谁”的目标方向,把为民之责扛在肩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二字重于千钧、高于一切。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为民造福政绩观,将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不断推出有“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的民生改革措施,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朝朝暮暮明晰“为了谁”,时时刻刻践行“为人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心系人民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精准发力,一事接着一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把为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凝聚“依靠谁”的力量源泉,把人民之力握在手中。改革关头勇者胜,勇气来自哪里?来自人民的重托、期盼与支持。依靠人民铸就历史伟业,是我们党攻坚克难、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群众路线这一“制胜法宝”,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弄懂“依靠人民”背后蕴藏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理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下沉到基层一线,融入群众生活。要广集民意、广纳民智、广聚民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搭建沟通平台,畅通民意渠道,组织开展各类座谈会、意见征集会,借助网络平台、新媒体手段,广泛收集群众对地方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土办法”“巧思路”,认真梳理出“金点子”,让群众真正成为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享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