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要紧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聚焦重点任务,深化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整治工作成效。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事关民生福祉,镜鉴党的作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为基层减负工作,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但也应看到,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有的地方将线下“文山会海”转移至线上;有的考核组换了“马甲”改叫“调研组”“督导组”……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可谓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最末端和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其工作氛围与干部状态,直接关乎党中央方针政策的落地生根。因此,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只有真正为基层大车卸下“负担”,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民生实事中。
打铁必须自身硬。要真正为基层减负,必须从干部自身入手。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不搞“面子工程”,不追求“泡沫政绩”,以人民为中心,干在实处、务求实效。在制定政策、作出决定时,身先士卒,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要落实落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避免层层加码,“责任状”满天飞,让基层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干事创业。
须知,基层减负是过程和手段,让基层工作“提质”才是目标和导向。因此,“减负”不是“减质”,在减掉“包袱”时也要优化督导考核机制,对“躺平者”予以“当头棒喝”,为敢闯敢干者提供一展所长的“大舞台”。要突出考核指标重点,对“超纲”指标、无依据指标进行全面清理,大幅精简“痕迹管理”内容;要让干部“干事迎考”,真正把“应付式工作”和“实干性工作”厘清楚、区分开,坚决防止工作只“停在嘴上”“填在表上”就是没有落在行动上,以考核“指挥棒”推动基层由“重痕迹”向“重实绩”转变,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负累,加的是实干担当力量。想要让减负真正落地见效,既要为基层干部“松绑手脚”,也要为其“精准赋能”。要加强教育培训,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干部差异化特点,精心定制“专属培训套餐”,提升干部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编制、职数以及待遇等方面,加大对基层的政策倾斜力度;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做到凭实干定优劣、以实绩论英雄,让积极上进者有奔头,让担当作为者尝甜头,激励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担当作为,让敢担当、愿担当在基层蔚然成风。
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是为基层治理“松绑”、为民生服务“加速”的关键之举。只有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让基层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