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面子”乃人之常情,但对为官者而言,如果太爱“面子”甚至凡事皆讲求“面子”,便极易在追求虚名浮利中迷失自我,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抛诸脑后,这一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
揆诸现实,为官者被“面子”裹挟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有的常陷入“抹不开面子”的窘境,面对问题不敢直言、碰到矛盾绕道而行,在原则问题上含糊其辞、善打“太极拳”,甚至遇到不合理诉求时,为维护亲民人设,往往硬着头皮答应;有的不顾实际盲目“争面子”,醉心于表面的繁华与形式的浮夸,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为了塑造靠谱、能干的形象,汇报工作时遮遮掩掩、报喜不报忧;有的毫无底线肆意为他人“撑面子”,推杯换盏、迎来送往成了工作“标配”,甚至为照顾同级“颜面”、迎合上级“情面”,不惜将公权力异化为个人“社交利器”,大开谋私之门……种种行径已然偏离了求真务实、实干为民的正确导向。
追根溯源,为官者放不下“面子”,一方面是虚荣心作祟,过度在意自己是否“有面”,进而难以挣脱人情的重重桎梏,错误地将面子与威望、呼声与政绩画等号,妄图凭借表面的“赫赫之功”,赢得所谓的社会尊重。另一方面,部分政绩考核指标“跑偏”,考核时只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而轻视关乎民生福祉和长久大计的“潜绩”,让少数领导干部误把“大干快上”当作晋升快车道,全然忘却为民造福才是最大政绩。
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从焦裕禄不图虚名,扎根兰考大地,一心扑在风沙治理与百姓温饱难题的攻克中,在为人民服务的点滴里实现个人价值,成为百姓心中不朽的丰碑;到廖俊波不搞花架子、专注于惠民事的落地生根,用“辛勤指数”垒砌“幸福指数”,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政和奇迹”……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为官者唯有一心为民,甩掉“面子”负累,方能步履轻盈、昂首奋进,成就一番事业。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真正的“面子”,绝非取决于物质的堆砌、官阶的攀升或是一时的呼声鼎沸,而在于能否赢得百姓由衷的认可与笃定的信服。要想让为官者挣脱“面子”的枷锁,一方面要强化思想引领,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精心筛选正反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教学等方式,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刻领悟唯有扎实的“里子”才是真本事的彰显,从而筑起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精神堤坝。另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程度、民生改善效度、政策落地力度等列为考核“硬指标”,打破单纯以“面上”成绩论英雄的旧规。同时,要严格监督执纪,保持常态化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考察调研的高压态势,让那些妄图凭借“面子”功夫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行径原形毕露,使搞形式主义的干部羞愧难当、红脸出汗,真正从内心深处打消为“面子”折腰的念头,切实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干部队伍生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