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常能听闻某些地方因一项突出成绩而“出圈”,一时风光无限。然而当热度稍退,“一俊掩百丑”的现象便悄然滋生。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政绩出彩,把资源一股脑儿都倾注在造特色、树标杆上,打造一个又一个光鲜亮丽的“示范点”;有的地方试图以点“代”面、一劳永逸,每逢上级调研、兄弟单位观摩,都往点上送,将短板不足置之脑后……要知道,基层发展本应多点发力、全面推进,倘若用浮于表面的“一俊”来遮掩关乎民生的“百丑”,无疑是舍本逐末、自欺欺人的短视行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揆诸现实,出现这一现象究其根本还是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常言道,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和多元的民生需求,选择走捷径、玩“一招鲜”,远比硬碰硬攻坚解难题,实打实揭短亮不足,更能快速显山露水,赢得满堂喝彩。加之,基层考核有时过于侧重亮点成绩和直观数据,对群众满意度和效益持久度等隐形却关键的指标重视不够、考量不足。如此一来,虚假政绩的“泡沫”便难以被戳破,“一俊掩百丑”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靠局部作秀或许可以搏得一时出彩,但长远来看,非但不能为基层带来实际成效,反而会助长形式主义歪风,让基层陷入“瘸腿走路”“失衡跛行”的困境。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一砖一石垒砌。无论是面对风沙旱“三座大山”,把荒漠化的孤岛变成半岛的谷文昌;还是久久为功换来兰考泡桐成林,汇聚千顷澄碧的焦裕禄;还是破解山村饮水难题,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生命渠”的黄大发……实践充分证明,政绩绝不是靠几场走马观花的观摩会、几块华而不实的“样板田”就能定调的,而是要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和实践的检验。领导干部只有扎实作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必答题,方能创造出更多惠民利民的真业绩。
诚然,塑造“一俊”值得称赞,但消除“百丑”更能彰显领导干部的担当本色。广大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坚决摒弃急于求成的浮躁心、功利心。既要精心雕琢工作亮点,更要把目光投向矛盾堵点、民生痛点、政策盲点,坚持俯下身子听民意,脚踏实地补短板,努力做出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同时,要坚持以实绩实效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精准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全景扫描”与“局部聚焦”相结合,兼顾“面子”和“里子”,“个例”和“整体”,“显绩”和“潜绩”,切实推动考核从单纯的“亮点观摩”向综合的“成效考量”转变,真正将扎根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深耕细作推动改革发展的优秀干部挑出来、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