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如潮,需要智者领航,更要有勇者破浪。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挺膺负责、勇于担当,激活改革创新的“关键变量”,尽显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蹄疾步稳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改革开放的鲜明特质。从小岗村“红手印”到深圳蛇口“试验田”;从“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到乡镇企业的创业历程;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证明,创新是改革的精神架构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冲在改革一线、锐意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推动改革从百业待举到硕果满枝,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提振信心决心,以“识变之智”躬身入局走好改革“新路”。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当前,改革攻坚的“深水区”矛盾错综复杂,还有很多政策“堵点”需要打通、很多发展“难点”需要攻克、很多民生“痛点”需要破解,形势逼人、任务催人,而时间不等人。“深水区”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模式可依,能不能穿上“新鞋”,走好新路,尤其需要一大批党员干部打开思路想、放胆放手试、甩开膀子干。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改还是不改,考验决心和定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改革信心,以更高的政治自觉凝聚改革共识, 坚持改革破局,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清除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自觉知重负重,以“应变之方”击楫中流破除改革“坚冰”。“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越是挑战严峻、任务艰巨,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知重负重、知难克难、知险化险。新形势下的改革,势必打攻坚战多,碰“钉子”多、动“奶酪”多,考验着改革者。为此,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借鉴“老路”而不盲从“老路”,多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首创精神,提高改革神经敏锐度,缩短察势应变反射弧,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大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感知时代脉搏、辨识时代大势中破除改革“坚冰”。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以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抓、盯着问题改的胆魄,抓住机遇、改革突围,看清利益固化的症结,明晰找准突破的方向,围绕发挥地方特色优势、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弱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改革创新,推出更多具有首创性、引领性、实效性的改革举措。
坚持敢为善为,以“求变之勇”迈步深处拓宽改革“半径”。无私则无畏,无畏敢为先。在探索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现象,有人胸有丘壑、心绘蓝图,却因触及观念障碍、利益壁垒而裹足不前,变得“怯阵退缩,瞻前顾后”;有人敢说敢做、勤恳老实,却常因忽略小节而被人吹毛求疵,说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还有许多干部先行先试、敢创新路,却因缺乏经验、客观受限等问题,陷入“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怪圈之中…… 一旦“私”字为上、“畏”字当头,就会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改革也无从谈起。为党员干部治顽疾除顾虑,首要在组织,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关键靠个人,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都能将个人“小我”置于党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从而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也要有应对和化解挑战的“高招”,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以真刀真枪历练的恒心为圆心,不断拓宽改革的“辐射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