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纵观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人民至上”作为重要思想贯穿始终。而今,踏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摆正“以民为师、虚心求教”的谦逊姿态,厚植“民之所望、心之所向”的为民情怀,在真抓实干中将“民”字置顶,让改革造福人民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实。
改革一切为了人民,在“念兹在兹、枝叶关情”中将“人民关切”置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始终不变的价值取向,只有将改革视角聚焦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点问题上,方能确保改革的立场不移、方向不偏。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需于民”,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主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变为深化改革的“任务清单”。要善于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主动回应群众呼声,读懂人民期待,把民情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作为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的重要依据,用人民认可不认可、赞成不赞成来导航改革进程,让“改革脉搏”与“人民关切”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改革紧紧依靠人民,在“以民为师、虚心求教”中将“人民力量”置顶。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兴起,再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大胆探索和创造性实践。任何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都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摆正虚心求教的“小学生”姿态,主动向人民“拜师学艺”,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与智慧中充分汲取“改革养分”,在一次次问计于民、广集民智中理清深化改革的破题思路、激活推进改革的澎湃动力。要完善人民参与改革的机制,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利用村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民情通报会等多种形式广开言路、博采众智,在深入交流、思维碰撞中把群众的“土经验”变成“金点子”,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干群一致、上下同心的共识和力量,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民之所望、心之所向”中将“人民利益”置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用心用情用力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要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将各项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以民生“温度”检验改革“深度”,真正把改革改进群众的心坎里,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